“消”市民隐忧,“防”病媒危害,这支硬核消杀队伍活跃在你我身边

你也许见过这样一群人,他们拿着监测设备、喷雾器、采集勺等出现在城市的犄角旮旯,为市民杀虫灭菌;而在你看不见的实验室里,同样是他们,操作着各种设备仪器,通过检测一件又一件样品判“因”辨“果”。

作为1953年原武汉市卫生防疫站成立时最早的学科之一,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专业传承到他们手中已有70年。在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市疾控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所(以下简称“消媒所”)是最硬核的消杀队伍。

市疾控中心消媒所工作人员在某小区开展重点场所消毒。

■ 为大型活动健康护航

作为全市消毒、病媒生物防制及医院感染质量控制的专业技术指导中心,市疾控中心消媒所在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2009年甲流、2016年抗洪救灾、2017年的H7N9禽流感、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卫生突发应急事件中都发挥出了重要专业指导作用。

近年来,作为一座特大型城市,武汉对外经济、文化、体育交流日益频繁。

市疾控中心消媒所副所长陈晓敏介绍,比如一些大型活动,涉及到的活动场馆、接待酒店和定点医院有一两百家,每个场所都需要进行全面有效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保障面非常广泛。

为快速有效应对活动举办期间病媒生物突发事件,市疾控中心消媒所团队会针对活动定制病媒生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消杀处置工作流程。陈晓敏回忆,任务最重的一次,市区两级病媒生物防制应急消杀处置队伍共出动人员1961人次、车辆531台次,使用药械1639台套、药品6618.3公斤,对786个重点单位进行消杀处置,消杀处置面积1379.69万平方米,从而圆满完成病媒生物防制各项保障任务。

■ 有效控制“四害”数量

爱国卫生运动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初,除四害(鼠、蟑、蚊、蝇)便是主要内容之一。爱国卫生除四害迅速地改变了当时疫病肆虐的现状,有效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时至今日,病媒生物控制作为除四害的延伸,依然成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工作内容之一,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城市安全,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陈晓敏介绍,市疾控中心消媒所的工作人员经常深入到全市各地的大街小巷、市场、餐饮行业、居民小区、公园、农村、绿化带、下水道等地方寻找和捕捉病媒生物。通过开展蚊、蝇、蟑螂的密度监测和抗药性实验,掌握和了解武汉市各地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其消长规律、侵害状况、抗药性等情况,进而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全市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卫生杀虫药物,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科学杀灭病媒生物。

同时,为了适应新时期爱国卫生和虫媒防控的工作需要,市疾控中心消媒所已经建成病媒生物监测信息化系统,将病媒生物监测和日常控制工作纳入“一网统管”,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区块化监测试点以及一体化设施研制和智能化提升,努力实现更精准、更及时的监测预警干预目标。

■ 强化风险监测与环境消毒

“消毒是扼杀病毒的最有效方法。”市疾控中心消媒所公卫医师许慧琼说。

今年8月7日,由许慧琼主持制订的《托幼机构消毒卫生规范》武汉市地方标准正式实施,在总结相关管理经验及统计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对托幼机构如何科学、规范地开展消毒工作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近年来,针对武汉市各重点场所、关键环节、高危因素等情况,市疾控中心消媒所持续开展消毒效果监测工作,并及时把相关监测结果与工作建议向医疗机构和上级反馈,为更好地开展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其中,2020年6月、7月完成对160余家医院重点科室建筑卫生学审查,为实现医院感染管理的源头控制提供了基础保障,为人民健康筑起坚固“防火墙”。

科学正确的消毒知识是开展消毒工作的前提。为了传播科学的消毒知识,以许慧琼为代表的市疾控中心消媒所同事们不仅积极对全市各级应急消杀队伍开展消毒技术培训,还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传递最新科学消毒知识。“戴口罩”“六步洗手法”“家庭消毒”等更是上了微博等新媒体热搜。

陈晓敏表示,“近年来,市疾控中心消媒所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将继续做好分内卫生应急工作,永远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长江日报记者张剑   通讯员李卓能  袁皓  任雪梦)

【编辑:余丽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