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技术不仅能看还能听,“未来音乐会”长这样

长江日报-长江网12月10日讯(记者梅冬妮 通讯员李亦成)能绘画、写作的人工智能早已不是新鲜事,人工智能创作的音乐又是怎样?12月8日晚,利用最前沿的3D音频、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创作的,中央音乐学院“3D音乐·未来音乐会”在武汉音乐学院编钟音乐厅上演。

身兼多职,又唱歌又主持的机器人“央央”  杨龙 摄

音乐会由一首人工智能作曲、机器人“央央”演唱的作品《悯农》拉开序幕。一曲唱罢,“央央”变身为主持人,音乐会的重头戏《十二生肖组曲》随之登场。这部组曲利用最前沿的3D音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创作,由中央音乐学院专家团队经过十余年研究创作而来,其中包括《老鼠嫁女》《牛气冲天》《虎虎生威》《月中玉兔》《龙腾万里》《白蛇之爱》《马到成功》《吉祥的羊》《天地猴王》《金鸡报晓》《忠诚的狗》《神气的猪》《美丽大中国》,共13首歌曲,由女高音歌唱家、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硕士研究生导师陈笠笠担纲演唱。

女高音歌唱家陈笠笠担纲《十二生肖组曲》演唱  杨龙 摄

作品的曲作者,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主任李小兵教授介绍,3D音乐目前可以分为两种大致的类型,原创3D音乐和传统音乐录制成的全景声音乐。音乐会中使用的“3D音乐”,比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立体声音乐,有着更动人的音乐魅力,是传统的立体声音乐听觉的升级。

“通常来说,当观众坐在音乐厅里,乐队的声音都是由面前的舞台发出;但在3D音乐的语境下,乐队的声音可能从后面甚至上方传来,不同的维度、方向和空间内,这些声音可以交互甚至产生对话。传统的作曲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挑战,那些曾经‘不和谐’的音程在3D空间内也许会找到新的位置,配器也需要重新考量。”

全景声音乐则是当下普遍流行的3D音乐的形态,它采用全景声录音话筒,收录音乐厅内各个维度的声音,回放作品时,便会产生如在音乐厅现场的身临其境的感受。

【编辑:戴容】

(作者:梅冬妮)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