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村老党员:个人的成功源于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共同富裕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长江日报融媒体12月11日讯(记者汪峥 通讯员孙克亮)“我认为,党和国家不断开放和创新制度建设,是我个人和星光村获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源泉。”蔡甸区星光村70岁的老党员、企业家廖蔚祥说。

1983年,在改革开放初生的浪潮中,34岁的木匠廖蔚祥和12名同乡,在星光村的一间仓库里,创办了村集体企业星光热镀锌厂,主营高压铁塔构件表面镀锌业务。

“国标是GB2694-2013,镀锌厚度必须在86至100微米之间。” 廖蔚祥至今还能准确说出热镀锌产品的国标编号。开放之初,电力建设行业鲜有乡镇企业涉足。

“我们靠质量和信誉,争取合作方的信任,而且国家也允许我们参与市场。”每年他都会带着工人们,分赴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学习行业先进工艺,优质产品质量和逐步开放的市场环境,让星光热镀锌厂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湖北省送变电公司的主要合作方。他们的产品一度被该公司定为免检产品。

随着国家电力基础产业的发展,星光热镀锌厂跟随合作方先后参与了葛洲坝、三峡等项目的国家级电力外输建设工程,企业年产值从90年代的百万元,一路激增至两千万元。

“一个乡镇企业能发展成这样,我很满足,”廖蔚祥说。在他看来,企业取得的成就,一方面是国家改革开发,市场经济体制允许民营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国力增强,大量民生基础建设为企业提供了巨大市场需求。“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让企业就有了发展空间。”

2003年,在企业改制中,廖蔚祥买下全部股份,工厂转为民营企业,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每年,廖蔚祥都会拿出150万元的利润,用于改造工厂,提升产品工艺。

这座年产值上千万的企业,也成为星光村率先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撑,全厂60名员工,大部分为星光村居民。每逢村里修路建学校,也都是廖蔚祥带头出钱支持。

“改革开放搞活市场经济,让星光村办出了大厂,富裕了我自己,也富裕了整个星光村。”

2013年,因为周边发展,星光热镀锌厂的部分厂区面临征地拆迁,廖蔚祥考虑到自己临近退休,且企业的效益稳定,便与村党委商量,将价值5000万元的企业无偿捐出,由星光村集体经营,收益归全体村民所有。如今,星光热镀锌厂每年可为星光村增加380万元固定收入。

“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企业是从村里发展起来,交还给村里,为村民们带来更大的效益。我一个人富了不算富,村子和其他村民富了,才算富。”廖蔚祥相信,在村党委班子的带领下,工厂将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让星光人生活更加幸福,迈向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

星光村相关负责人认为,星光村的发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追求实现共同富裕的探索之路,“只有星光村集体和个人都发展好了,才是星光村发展好了。”

【编辑  胡之皓】

(作者:记者汪峥 通讯员孙克亮)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