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痹与痕迹主义

周劼 专栏

聂继模是清代湖南衡山城西一家小药铺的老板,卖药之余以医术治病救人,他的一大爱好是每月逢初一、十五主动到县监狱为犯人们义诊、送药,坚持到80多岁走不动为止,他自己说:“虽非官医,每入禁,视囚病痛,给以药物。十余年来,父母官因尔通籍,不便延我入禁视病,然我自乐为之。尔母亦亲手作丸药,益以此为事。尔体此意,自宜于牢狱尽心。”这里说的“尔”是他的儿子聂焘,当时正在陕西镇安县当知县,衡山的地方官员因为他儿子也是官员,彼此有通籍之谊,不方便劳烦他,他却一点没有不好意思,照做不误。可见他是个没有架子和精神包袱的人。

聂继模一生只是个平凡布衣,籍籍无名,而能在历史上留名,在于给远在千里之外任职的儿子聂焘写了一封《诫子书》,劝诫他做人做事做官的道理,这封信很长,其中有几句:

山僻知县,事简责轻,最足钝人志气,须时时将此心提醒激发,无事寻出有事,有事终归无事。今服官年余,民情熟悉,正好兴利除害。若因地方偏小,上司或存宽恕,偷安藏拙,日成痿痹,是为世界木偶人,无论将来不克大有所为,无以对此山谷愚民,且何以无负师门指授?

聂焘任职的镇安县,位于终南山腹地,四面皆山,当时人烟稀少,虎狼成群,满目荒凉,所以信中称作“山僻知县”,用现在的话说是有名的贫困县,也属于“事简责轻”不太受重视的县,搞得好搞不好,上面不太讲究。但聂继模教导儿子要时时警惕,莫因地僻、官小、责轻而偷安藏拙,应付差事,磨钝意志,他用了一个中医的疾病名称:痿痹,大约是萎靡不振、因循苟且的意思。

三千言的《诫子书》,一气写来,谆谆教诲。后来无意中为当时陕西巡抚陈宏谋所见,大为称赏,“刊发通省官厅,以资策勉”,因而广为流播,先后被收入清朝官方所编的《政令全书》《皇清经世文编》等著述中,成为清朝基层官员的有名的《官箴》。

基层官员日常事务繁琐,最怕的不是不做事,而是怕精神萎靡,应付事。一应付,就容易生怠惰之意、厌烦愁穷之心,如古人说的:“谓责任不在于我,因循岁月,时至而不为,事失而胥溺”,也如今人说的:“造成一种以虚文搪塞实事的萎靡风气,做事不积极,推诿扯皮、应付敷衍;工作不务实,消极怠工,不推不动;态度不端正,麻木不仁,因循守旧,缺乏忧患意识和工作激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无所事事,没有事业心和责任感。”

“痿痹”和最近一个热词“痕迹主义”有很大的关联。痕迹主义的标准表述是,近年来,痕迹管理作为一种过程控制留痕的管理手段,已经成为当前基层干部开展工作十分推崇的方式。一般而言,但痕迹管理是指基层组织在部署、推动、检查、考核、汇报、总结工作过程中,以文字、图片、表格、视频等材料为对象加以整理记录,形成档案、板块、台账以使相关工作留有痕迹。但管理的依据常常异化为管理的形式,痕迹管理变成了“痕迹主义”,“所谓‘痕迹主义’,是指一些地方、部门和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为应付监督检查,在工作过程中只注重刻意留下痕迹,对任务的落实和实际成效却并不关心的态度和做法”。所以痕迹主义也做事,但应付做事,一被动二务虚三无效。

有人研究了“痕迹主义”的历史衍生逻辑,发现“痕迹主义”虽只是表面痕迹,却是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新衍生品。其中一条便是精神萎靡,“基层‘痕迹主义’盛行,关键还是忽视群众利益,计较个人得失,追捧个人利益至上,在自身分管的领域,不以实干为基层用人导向,逼得基层干部只能虚假谎报,做表面文章,下表面功夫”(韩喜平、刘雷《“痕迹主义”历史衍生逻辑与系统化治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想要消除痕迹主义,按照专家的建言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一日之功一招之力。说到这里忍不住盗一张痕迹主义治理路径图(出处同上),看看其中的艰难与复杂,也可以看一看“办法总比问题多”。

古人明白做官即做事的道理,“当官任职,不计难易(所计者是非耳),而志在必为”(何坦《常言》);也明白做事不萎靡的道理,“作做事第一不可苟且,不可因循,要作便作,直是了当,方可放下”(吕祖谦《少仪外传》),所以元稹才会说:“效职无避祸之心,临事有致命之志。”古人都明白的问题和道理,其实是在提醒我们,殷鉴不远,这些问题会借着各种形态,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泛起,痕迹主义是新的一个,但绝不会是最后一个。执政也好,为官也好,做事也好,终日乾乾夕惕若,始终保持戒惧之心才是硬道理。

【编辑 邢帆】

(作者:周劼)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