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生物检验所(简称市疾控中心病原所)作为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病原学检测鉴定的核心部门,面对传染病防控新常态,他们严密监测、精确检测、创新驱动、锐意进取,练就快速精准识别病原体的“火眼金睛”,在武汉市应对重大传染病疫情工作中往往能“一锤定音”,为武汉取得传染病防控战役的胜利起到关键作用。
各种狡猾的病毒一刻不放松对人类健康的攻击,在对抗病毒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作为“侦察兵”,市疾控中心病原所丝毫不敢懈怠,冲锋号吹响,分秒必争。
市疾控中心病原所高通量核酸检测系统。
■ 为科学决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新发传染病检测难度大、时效强,及早锁定病原将为防控赢得宝贵时间。
市疾控中心病原所所长熊燕介绍,2003年,市疾控中心病原所活跃在抗击非典战线最前沿;2009年,它沉着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2017年,它再战全市首例本地感染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2019年,它为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疾病预防控制提供保障;2020年,它第一时间开展新冠肺炎病毒应急检测,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的实验室依据。
目前,市疾控中心病原所建立的传染病病原体快速检测筛查体系,覆盖对全球有重大影响的近40种传染病和20余种境外流行的新发传染病,疫情病原学明确诊断率100%。
他们通过对20多年上万份腹泻样本中轮状病毒的持续监测,在东南亚地区首次发现新的重组毒株,阐明了病毒的流行规律。
他们改进诺如病毒检测手段,通过对近年多起诺如疫情数千份标本的基因分析,动态监测暴发腹泻流行的病原学特征,为应对复杂的防控形势提供有力科学支撑。
■ 在公共卫生空白领域实现突破
市疾控中心病原所是武汉市卫生检验(病原微生物)重点建设学科,也是市疾控中心新(突)发传染病监测重点实验室。其下设5个科室:呼吸道病原室、肠道病原室、媒介病原室、卫生微生物室、血源性病原室,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3人,博士4人,硕士13人。
作为全市疾病防控实验室技术支撑的核心,他们将工作与科研有机结合,在检测应用技术上攻坚克难,不断取得新成绩。
市疾控中心病原所拥有国家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中国细菌性传染病分子分型监测网络实验室、HIV确证实验室等多个国家及省级认可的实验室。实验室拥有多台实时荧光定量PCR仪,以及脉冲场电泳仪、全自动核酸定量检测系统、数字PCR仪、高通量核酸检测系统等微生物和分子生物学设备。在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手足口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市疾控中心病原所能及时查明致病病原。
同时,应用免疫荧光、酶联免疫、聚合酶链反应等多项技术,市疾控中心病原所可检测的项目涵盖了呼吸道病毒、胃肠炎病毒、肠道病毒、虫媒病毒、肝炎病毒及其他血液传播病毒等20余种病毒。
在完成监测和检测工作的同时,市疾控中心病原所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高检测技术和科研水平,在2010年艾滋病、轮状病毒研究方面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近年来发表SCI收录论文20余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市疾控中心病原所的前身,武汉市卫生防疫站主任医师刘传楠首次发现两株重要流感毒株,其中甲3亚型病毒株被确认为国际代表性毒株。用这种毒株制成的流感疫苗让全球数以万计的人免遭流感的袭击。世界卫生组织对此成绩赞不绝口。
此外,市疾控中心病原所还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 致力提升“一锤定音”的检测能力
位于武汉经开区千子山脚下,占地50亩,总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的市疾控中心综合实验大楼即将投用,其中将建成市级首家P3实验室。
熊燕介绍,该项目是推进“健康武汉”建设,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硬件条件的不断提升,市疾控中心病原所也要继续苦练内功提高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检测能力。
一是开展重点(一体化)实验室建设,加强网络实验室建设,形成市区联动、功能完备、配置合理、反应迅速、技术可靠的公共卫生实验室系统;二是提升检测能力,重点加强各类病原体全面快速检测技术平台建设,增强突发急性传染病病原体快速检测能力,进一步提升“一锤定音”的检验检测水平;开展常见、重点呼吸道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快速、准确地开展突发呼吸道传染病病原检测工作;三是推进智慧实验室建设,建立储备各种病原体的菌种、毒种资源库和检测技术平合、呼吸道病原研究与监测平台、市区一体肠道病原微生物监测网络等,提升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水平。
(长江日报张剑 李卓能 袁皓 任雪梦)
【编辑:余丽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