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煦 专栏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日前公布了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测试结果。说来也巧,今年正是PISA来华10年。
2009年,教育部选取天津、河北、吉林、江苏、浙江、湖北、海南、四川、云南、宁夏、北京11地621所中学的21003名学生参加PISA测试,结果又惊又喜,上海分数全球第一。
而在有79个国家(地区)约60万名15岁在校生参与的PISA2018,北京、上海、江苏、浙江4省市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参加测试,阅读、数学、科学三科均排名第一,基本素养达标率排第一,高水平学生数量总数居于前列。但学生学习时间较长、总体学习效率不高、学生幸福感偏低。
如何看待这一结果?俗话说得好:针无两头利。有所得必有所失,关键是取舍:是要眼前的一时快乐,还是为长远的将来打算,而在当下吃苦磨炼?今天,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一部分父母不忍心再见到孩子辛苦读书;加上一些理论误导,似乎传统的勤学苦练无助于培养创新精神。于是乎,本来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也成了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看看PISA10年来的测试结果及其在国外引起的反响,有助于平息争议、取得共识。
PISA重点考察的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多大程度运用所学的知识,是否为走入社会做好了准备。PISA测试显示,只有2%的美国学生能创造性地利用概念化、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而在上海,能做到这一点的学生比例超过30%。
应该说,这一数据回应了人们对于“创新精神”的关切。至此,长期被人诟病和质疑为“死记硬背、灌输为主、应试导向”的中国基础教育终于扬眉吐气。事实证明,朗读背诵、强化记忆、反复练习、课堂纪律,对学生们发展心智、提高能力有好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
以PISA为代表的教育监测,有助于提升教育治理水平。据了解,经济强省如广东投入千万元打造本省的PISA;而华中师范大学则与深圳龙岗区合作,打造全国首个县域PISA,该区近5万学生全部参与;北京房山区参与PISA10年来,数学、阅读和科学成绩大幅提高,被教育部誉为“科学评价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典型案例”。
【编辑 邢帆】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