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环保杯”环保创新大赛打造“青春环保舞台”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 12月7日,第四届“都市环保杯”环保创新大赛颁奖,135个奖项名花有主,其中5件一等奖作品还与武汉市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签订深度研发的意向书,意味着大赛仍将继续前行,致力于将大学生们的创新作品转化为实用的环保产品。这也正是“都市环保杯”环保创新大赛的初衷。

从2013年开始,“都市环保杯”环保创新大赛已经举办了4届,每一届都有新的变化,新的发展,新的收获。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2000余件作品,既是大赛的收获,也是大赛的基石。

环保创新大赛,本身就是一次突破性的创新之举,从创办、接力、持续升级,大赛从无到有,逐渐走进大学生们的心中,成长为一个“青春环保的舞台”——演绎一幕幕大学生们环保创新、创意、创业、创造的故事。

一等奖获奖团队上台领奖  记者许魏巍 摄

创建平台 凝聚社会环保力量

今年6月,第四届“都市环保杯”环保创新大赛开赛。大赛的平台更加宽广,吸引了更多的环保力量加入。

主办单位是武汉市人大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委员会、武汉市生态环境局、长江日报。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四届大学生环保创新大赛唯一的承办单位。

该公司是国家级环保高新技术企业,以设计和研发为基础,以高新技术及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优良的管理能力为依托,成为节能环保领域一流服务供应商。公司曾获得“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气候创兴者奖杯”等荣誉。

武汉地区高校积极参与大赛,在校园内开展宣传推广,助力大赛。其中,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均举行了大赛的路演,并派出知名环保教授担任大赛的“创新大使”,面对面指导学生创作作品,大大提升了大赛在全市、特别是高校的影响力。

本届大赛注入了更新的环保力量。武汉市环保产业协会、武汉市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湖北省土壤及地下水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纷纷参与,作为协办单位——他们发动旗下的机构、企业,从专业指导、深度研发、定向课题上予以支持。

武汉格林环保设施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姜琦、武汉新时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嵬担当大赛的“创新大使”,从可行性、经济性上给予学生中肯、实用的建议。

武汉市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是高校院所科研技术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的桥梁。中心也将目光紧盯大赛,希望与优秀作品团队展开合作,以“共同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机制,展开深度研发,尽快将创意作品转化为环保产品。

一等奖获奖团队上台领奖  记者许魏巍 摄

创造机会 “零距离”接触环保痛点

创新的火花,开放在现实的土壤上。

大学生的环保创新灵感来自哪里?老师、专家们一致认为,必须来源于对现实环境问题的了解、感受,从环境痛点出发,从问题出发,学以致用,用更新的知识、更多的交叉学科来探寻更新的解决方法。

今年暑期,第四届“都市环保杯”环保创新大赛首次组织大学生们开展环保实践,评选出8个高校团队的活动,并给予资助。

同学们顶着烈日,走进矿山、企业、乡村,巡走湖泊边、社区里、城市广场,开展了生态调查、湖泊保护、绿色生活引导、垃圾分类、环境教育等等活动,掀起了一场环保风潮。

暑期环保实践中,同学们一边宣传环保、给小朋友们讲环保课,一边展开深入地调查,看垃圾桶内的垃圾,看湖泊的水质,面对着一个个复杂的环境问题,他们感受到责任和压力,坚定了决心——这是必须担当的历史使命,应该从现在出发,从身边的环境问题入手,用创新予以解决,建设美丽家园。

环保大赛的热浪也吹进校园。大赛分别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路演”,知名教授、博导与都市环保公司的工程师们高峰会谈,放眼全球环境问题,对话学术前沿,从煤的燃烧到矿山绿色开发及修复,一个个对话瞬间打开同学们的视野,创新的火花四溅。路演的现场,一票难求,现场挤得满满的。有同学说,这是“与大师对话,与大奖相约”的难得机会。

现场体验活动更是令同学们争先恐后。长江天兴洲上,听专家讲长江,讲长江大保护;拿起手机拍江洲上的植物,探寻它们的名字、身世;拎着垃圾袋捡拾垃圾,共同立下“保护母亲河”的志向。汉江边的1135修复工地,同学们惊奇地发现,一场土壤复生的“涅槃”正在上演。

从智慧的碰撞到行动的实践,大赛给同学们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在他们的心中种下绿色的种子,并精心浇灌。未来,这一颗颗种子必将生根、发芽、长大。

颁奖典礼现场参赛者 记者许魏巍 摄

创新赛制 扩大影响提升质量

四届行来,“都市环保杯”环保创新大赛的品牌渐渐形成,影响力也增强了。

在以长江日报为主体的媒体助推下,大赛走出武汉走向全国。本届大赛吸引了来自广东、辽宁、云南的高校学生。其中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团队获得一等奖,昆明理工大学团队获得二等奖。

参赛的大学生也“升级”了,本届大赛的团队中多了很多博士、硕士的身影,他们或独自组队,或与本科生结队创作,每个团队中也是多学科跨界组合,奇思妙想层出不穷,技术创意火花飞扬。

其中的优秀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如PM2.5抓捕器,开创性地运用声波和化学剂多种技术的耦合,让PM2.5团聚“长胖”,方便轻松地抓捕。

研制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克星”,将普通物质合成新材料,专门“吃”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穿上一件智能“恒温衣”,新能源锂电池可以不再忽热忽冷,正常高效地持续提供电力。

设计环保拆房“变形金刚”,消除拆房时的粉尘,还能让建筑垃圾变成资源。

一套复合系统犹如“医师”,快速诊断、治疗,让受污染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这些优秀的作品,看准了现实的环境问题,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第四届“都市环保杯”环保创新大赛颁奖典礼现场  记者许魏巍 摄

创立联盟 加速作品变身产品

第四届大赛将环保创新的平台进一步延伸、扩大,将帮助、支持大学生“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做得更实在、更可操作。

在大赛的指导下、老师们的帮助下,许多同学创作的作品都申请了专利,奠定了进一步创新、创造的基础。

创新无止境,创造无坦途。一件优异的环保产品,往往需要更长周期的研发,需要更多资金的投入,需要更好实际运用的试验,这些是一个大学生团队难以做到的。因此,大量的创新作品,止于设计图纸。

第四届大赛提供了一个特别的福利。大赛主办方表示,将支持优秀作品展开深度研发。

在颁奖典礼上,5件一等奖作品团队与武汉市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签约,准备继续投入研发,让作品变成产品。 武汉市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由武汉市科技局设立,团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环保企业、投资公司,共同架起科研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双向沟通桥梁,以“共同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方式,提高环保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为武汉环保注入新的力量。

环保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久久为功。大赛主办方表示,大赛将始终不忘初心,勇担社会责任,展现历史担当,继续搭建起更加宽广、有力的平台,为大学生们的环保事业启航、加油,助力全社会共建美丽中国,绿色家园。(文/图:戴红兵 汤光磊 李坤 岳杨 海涛)

附件:第四届“都市环保杯”环保创新大赛获奖名单公示



【编辑:黄亚婷】

(作者:戴红兵 汤光磊 许魏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