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有个“豆丝大王”,货卖进各大商超,年产值2000余万元

长江日报-长江网12月17日讯 又是一年冬季,武汉人最爱的豆丝上市了。餐厅里,或炒、或煮的豆丝,成了食客们的必点主食。

12月10日,蔡甸区玉贤街玉笋村万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夏长兴向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展示他刚刚研发的最新产品——“枯炒豆丝”。这是一款即食产品。

2010年,夏长兴下岗后回老家玉笋村琢磨起“豆丝生意”。仅有高中文化的他,率先将这一传统手工农特产,实现了工业化生产改造,年产量高达600万斤,产品遍布武汉各大商超,还卖到了北京、上海,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被当地人称为“豆丝大王”。

“琢磨”豆丝工业化亏到哭

夏长兴展示自己的即食豆丝产品 记者张勇军 摄

10日上午,走进万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一间近千平方米的工厂,坐落在玉笋村的深处。静谧而整洁。

2011年,经历了下岗创业失败的夏长兴,回到了老家玉贤街玉笋村。“我发现传统豆丝很受欢迎,但大型餐饮店极少,消费者只能从摊贩手上买一点。”

看准了豆丝的商机,夏长兴将村里的闲置小学租了下来,搭起了灶台,请来了10位村民每天手工做豆丝。

传统豆丝由大豆、绿豆、大米混合浸泡打浆,然后通过人工在大铁锅里摊成薄薄的大饼,再切丝晾晒。

“这是最传统的做法,一天只能产600斤”。夏长兴说,当时的价格只有2.8元每斤。因为是人工操作,不仅产量低,而且质量还不稳定。“当时一年销售收入才60万元,生产的利润还不够支付工钱。”

“我的豆丝推向武汉市各大菜场,确实比较受欢迎。”夏长兴一直在思考,如何实现工业化生产,提高豆丝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这是创业成败的关键。

然而,夏长兴找遍全国,都没买到豆丝加工设备。于是,他找到了华中农业大学和武汉市农科院的专家,决定自己进行研发。

“卖了房,还借了一部分钱,我投了800多万元,研发出一套豆丝工业化生产设备。”2015年10月, 他将首批一万斤豆丝,拖到了白沙洲大市场。让夏长兴没想到的是,因为豆丝生产环节不到位,口感不好,又被退了回来。

当夏长兴将这批豆丝拖到饲料厂处理时,他和妻子都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家人开始反对夏长兴继续创业,“你再干下去,连基本生活保障都没有了。”

产值过千万不忘带乡亲致富

夏长兴天生有股不服输的精神。

他和专家展开了500余次试验,反复琢磨原料浸泡、清洗、磨浆、成型、烘干,最终形成了豆丝生产的标准,“机械化生产每天可产一万斤豆丝,而且口感不错,超过了手工豆丝。”2017年,夏长兴拿到了豆丝生产专利。

爱钻研的夏长兴,为了让自己的豆丝更具蔡甸特色,口味更丰富,他研发出了黄豆豆丝、绿豆豆丝、荞麦豆丝,并在每一种豆丝里面添加蔡甸莲藕,“这种配方的豆丝,更绵软、更劲道。”2017年,年产量达500万斤,年产值1200多万元。夏长兴的豆丝产量和产值年年递增。

2018年,武汉大型商超武商量贩的采购人员,在白沙洲大市场无意中发现了夏长兴的豆丝产品,主动联系万顺农产品合作社,将其金碾王牌豆丝引进到该商超。“他们认可我的豆丝,品质稳定,而且产量也有保障。”此后,中百仓储,盒马鲜生的采购负责人也找上门引进其豆丝。此外,夏长兴还开通了淘宝、京东网店,每年线上销售达到50万元。

据悉,蔡甸万顺农豆丝已卖到了北京、上海,“今年预计年产值有2000万元。”今年,夏长兴还将他的豆丝带到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致富后的夏长兴,不忘家乡父老。玉笋村党支部书记刘三洲说,他的豆丝厂除了收购附近农民的大豆、绿豆、大米等农产品,还直接带动35名村民就业,对玉笋村的发展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58岁的村民刘玉珍说,她跟着夏长兴打工近10年,年收入约3万多元。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我还帮儿子在蔡甸城里买了房。”

(记者张勇军 汪峥 通讯员曾强艳)

【编辑:戴容】

(作者:张勇军汪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