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文化】“八一八”沈昌文的编辑术

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今年是《读书》创刊40周年,也是著名出版家沈昌文88岁寿辰,他的旧识、好友纷纷奔走相告,短短3个月时间,共收集了34篇趣事文章,结集为《八八沈公》。八八者,既指年纪,也有“八一八”之意,要说一说他的八卦趣事。

在这些出版人、学者、媒体人的文字中,一个天真、狡猾、机智、幽默、随心所欲的沈昌文形象跃然纸上;在这些趣事背后,也是中国当代出版史的一个缩影。今天单说说这位大出版家的编辑术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就是他经常笑嘻嘻到处宣扬的“吃喝玩乐、谈情说爱、贪污盗窃、出卖情报、坐以待币”。通过“吃喝玩乐”与作者交朋友,到“谈情说爱”的地步,顺理成章地“贪污盗窃”作者的思想、观点、信息动态,然后“出卖情报”,在编辑部讨论研究,或向其约稿,或依此策划选题,或在出版同行之间交流,书出之后,就“坐以待币”啦。

沈从文爱吃、会吃,但是不贪吃。王蒙曾说他“在发展北京地区餐饮业上作出了贡献”;高档的鲥鱼他也吃,但是他最爱的还是那些街头巷尾小馆子,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找那些脏兮兮的馆子,吃那些“脏兮兮”的菜。比如各种臭冬瓜、臭鳜鱼、臭豆腐、下水杂碎之类。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办《读书》时,在办公室置备电饭锅、咖啡机,每天炖红烧肉、冲咖啡,引来各路神仙,大家吃得高兴,聊得开心,火花四射、激情四射,好选题好稿子源源不断自然入他毂中。

他退休后为辽宁教育出版社策划“书趣文丛”“新世纪万有文库”两套大型丛书,又发起创办《万象》杂志、策划《海豚书馆》,分文不取,只要出版社报销他请客的餐费。经手人说:“都是家常小馆子,每餐不过二三百”,票据“剪贴整齐、注明完备、面额不大、次数繁多”。

第二重境界,则是他对辽宁教育出版社编辑后辈的指点:对待作者要服务至上,甚至有一点“奴才精神”也未尝不可;在专家面前要勇于说我不懂,切忌不懂装懂;编辑要以博为主,以专为辅;有时我们组稿不单是为一部稿子,更是在“组人”;写文章最忌讳用“应该”二字,我们本没有指手画脚的资格:好编辑不但要知道作者在写什么,还要知道他们在做什么、想什么,有什么情趣、有什么困难;做编辑需要有帮手,帮手分上、中、下三手,上手策划,中手设计,下手案头;衡量一个好编辑的标准,不单是看他的学问有多大,更要看他手中的好作者有多少;发现大专家不难,难的是发现像房龙那样一些普及型的专家;组稿时,首先是组到作者最想写的东西,而不是你最想让作者写的东西;编辑入门首先要学会选稿子,其次才是改稿子,选到了好稿子,才会省却许多改稿子的功夫;编辑为人处世,最好左右逢源,最好不要树敌,不要参与争辩,多潜水,多围观,做旁观者、局外人,伺机而动……

《八八沈公》中有一段,颇能说明他的韬略:他的一位好友被人设局陷害,事后想要反击,有不少人闻风而来愿意提供“火力支持”,他拿不定主意,找沈公商量。沈公马上回答:你用了人家的“火力支持”,就等于承认此人是你的“战友”,你必须先考虑自己是否真的愿意和此人同一战线。这位好友闻言,茅塞顿开。

沈公编辑术的第三境界,是“后学术”“向后看”。所谓“后学术”,是指对学术融会贯通之后,以通俗浅显的语言出之。他对文本有美学追求,希望《读书》是能躺在床上阅读、有所获益的高级消遣品。他说:“我们退掉过很多著名学者的稿子,他们的观点很可以,但是文笔实在不行。”

“向后看”,则是研究那些在我们之前走过现代化道路的国家和地区,研究和出版在那些地方起过主要作用的“老书”。

正是在这三重境界的编辑术导引之下,他负责《读书》15年,又主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策划“新知文库”“现代学术文库”丛书;他出的那些书,从《金庸全集》到《存在与时间》《悲剧的诞生》,影响了好几代读书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