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给武汉的大学生上了一堂思政课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0月15日讯 “希望总书记再来一次,感受一下我们的幸福生活,再尝一下我们香甜的大米粑粑。”10月13日下午,“总书记来过我家乡——我看家乡十年发展变化”活动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习近平总书记看望过的三位少数民族乡亲,为线上线下50多位大学生上了一堂特殊的思政课。这是总书记2020年春节前看望过的云南省腾冲市司莫拉佤族村村民李发顺,在线讲述自己两年间的生活变化。

“总书记来过我家乡——我看家乡十年发展变化”活动现场。 记者何晓刚 摄

今年初,中南民大十余名学生回到家乡,探访总书记10年来春节前夕看望慰问过的人民群众。回访时,他们同乡亲们约定,秋收时给同学们讲讲家乡这10年来的变化。10月13日,李发顺(佤族)和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县布楞沟村村民马麦志(东乡族)、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彝族)一起如约来到线上课堂。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彝族)一起如约来到线上课堂。 记者何晓刚 摄

马麦志特地穿上了西服。他回忆,2013年总书记到他家时,村里没有像样的路,吃水困难,家里也没什么家具,只能请总书记坐在炕上。2015年,全村人从“悬崖边”易地搬迁到山下的新农村,现在,“家家户户新房子住着,路通了,自来水通了,沙发也有了,我可以请总书记到沙发上坐着,聊聊天喝喝茶”。

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县布楞沟村村民马麦志与大学生连线交流。记者何晓刚 摄

李发顺穿戴着艳红的民族服饰,回忆起2020年总书记来他家中看望时的情景:“总书记看我腿脚不方便,快步走过来,说‘慢点,慢点走’。”现在路通到了家家户户,村寨成了旅游景点,李发顺在家做起了生意,他制作的大米粑粑还通过快递卖到外地。

连线交流中,云南司莫拉佤族村寨李发顺向现场师生回忆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他家探访时的情景。 记者何晓刚 摄

2018年2月,总书记看望了吉好也求一家。吉好也求告诉同学们,“旧房子门框太低了,当年总书记是低着头弯着腰进屋的”。2019年初,他们一家告别人畜混住的土坯房,搬进通了自来水、配好家具的新家。大凉山教育资源得到很大改善,吉好也求的孩子们读书成绩都不错,还教会他用汉字写自己的名字。他说:“现在新房子门框变高了,希望总书记再来看看我们的新房子。”

大学生寸稷分享回访脱贫群众与他们同吃、同住的感受。 记者何晓刚 摄

参与探访的几位大学生来到了现场。与李发顺同为腾冲人的寸稷展示了用镜头记录下的司莫拉村风情,怒放的橙色万寿菊、五色稻田和李发顺制作的五彩大米粑粑令人向往。再次听到探访对象马麦志的讲述,大学生马蕊几度哽咽,“从马麦志一家的经历,我看到了家乡的变化,切身感受到什么叫伟大”。

大学生马蕊分享探访感受。 记者何晓刚 摄

现场参与活动的维吾尔族学生娜迪热从头哭到尾,“我的经历和吉好也求的孩子们很像,我家在边疆乡村,初二才开始学汉语。听到探访他家的勒吾五呷说‘吉好也求家的孩子们都在读书,我也在读书,大凉山千千万万的孩子都在读书,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我就哭了”。她说:“我毕业后想回去建设家乡,让家乡更快地发展起来。”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丁茜参加活动后说:“这是一场很有意义的、行走着的大思政课。同学们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中国的大地,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中国精神,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人民呼声,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时代的脉搏,对什么是‘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什么叫‘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她激励学子,“希望你们跑好属于你们的这一棒,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自己的最好成绩。”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丁茜向现场学生分享心得体会。 记者何晓刚 摄

(长江日报记者汪洋 通讯员梁潇潇 刘安娣 邓俊熙 方明 蓝永丽)

【编辑:商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