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大学生创新团队“把论文写在企业车间!”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0月25日讯  Focus团队是华中科技大学示范性学生创新团队,由机械学院尹周平教授和陶波教授发起成立,团队名称的由来是一句英文的5个首写字母:Follow Our Course Until Success(坚持我们的道路直至成功)。

这个团队以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支撑,开创性利用暑期社会实践为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问题,打通了高校人才培养和与企业创新升级间的壁垒。

2022年,是华中科技大学建校70周年,也是“小团队服务小企业”项目的10周年,已有30余支Focus团队小分队走进中小企业,完成百余件科技创新项目。

“把论文写在企业车间”!

10年间,Focus团队的学生们在实践中,成长为务实肯干的人才,Focus团队服务过的中小企业在创新中,追赶着数字与智能的时代潮流。

计算时间从2天到1秒

10年“生命力”源于企业需求

2012年暑假,荆门中集宏图特种飞行器制造公司一间办公室的灯,总能亮到晚上12点。

每天工作16个小时,Focus团队的5位队员正在为企业设计一款新的测量计算软件。

为什么这么拼?用时任Focus团队队长朱钦淼的话说:“队员们都憋着一股劲,要证明自己的本事。”

“大学生干工厂的事,行吗?”企业负责人的质疑,让队员们很不服气,却也是大学生暑期实践留给企业的真实印象。此前,大学生的暑期实践多是走马观花,跟着工人看一看、聊一聊,几天的“参观”难以为企业提供实质帮助,对企业来说“有负担,没意义”。

这也是朱钦淼和队员们启动“小团队服务小企业”项目的初心所在。作为一支学生科创团队,在各类科创比赛“拿奖到手软”的他们,也想真正走进车间一线,看看自己的本事到底有没有用。

学生在车间里现场建模、现场组装。通讯员供图

打消企业的质疑与顾虑并不容易。2011年初次对接企业失败后,2012年走进荆门市3家企业的15名队员,头几天依然坐冷板凳。受不了每天“看看逛逛”,他们找到企业负责人,“恳求”来了企业的需求与项目。

成果是对“行吗?”的最好回答:

改进楚大机电有限公司的设备,消除了故障、提升了效能;

优化新宇机电有限公司的成本方案,每台产品节约了20元。

在中集宏图特种飞行器制造公司,5名队员10天做出的“球罐球皮精准下料样板计算软件”,让球罐产品外形测量所用时间,由原本靠经验所需的2天,变为了按键的1秒。

“我们需要这样的大学生实践。明年暑假,你们一定要再来!”2012年8月31日,Focus团队结束实习,楚大机电总经理邓家辉向他们发出了邀请。

“再来”的脚步一走就是连续10年。2012年至今,36支队伍走进28家企业,将设备自动化改造、3D打印设备研发、定位软件开发、管理系统优化等116件项目落地在工厂里,累计获得专利超40项。

武汉华威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是2022年服务企业之一,在企业总经理朱晓辉看来,Focus团队“小团队服务小企业”项目的10年“生命力”,正是源于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的精准对接,“人才与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零学会APP制作

大学生在车间里变身“实战派”

2022年暑假,湖北洋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车间里的灯,也总能亮到晚上12点。

Focus团队的6名队员正围坐在一辆婴儿车旁,让婴儿车实现智能跟随,是企业交给他们的任务。

“没有经验,从零开始学。”队员曹胜承接下制作手机控制APP的项目,从未接触过相关知识的他,硬着头皮干了起来。查资料、问老师、和队友一起尝试,加了几天的班,曹胜的手机里安装上了第一款自己设计的APP。

“需求是最好的老师。”回顾走进企业车间的暑期实践,曹胜的体会是,“小团队服务小企业”是一次“边做边学、边学边做的过程”。

企业的智能化需求成为学生们的科创项目。通讯员供图

10年间,一批批走进工厂的Focus团队成员,不仅总能“get一项新技能”,更迎来一次次思维的转变,“象牙塔”里的大学生由此成长为车间里的“实战派”。

“原以为小企业都很落后、很传统,没想到产品设计和市场竞争力这么强。”和曹胜一样,许多队员第一次打破了对中小企业的旧观念。一步步实践与服务中,产品设计需要多少余量、怎么控制成本、工厂各环节如何打通、团队如何协调……这些在学校很少接触到的问题,成为他们的一个个课题。

10年间,Focus团队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34项,包含全国挑战杯特等奖、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一等奖等;超六成的团队毕业生进入国内及国际一流高校深造,众多队员成为企业早早“牵手”的引进人才。

如今,10年前的队长朱钦淼,已是团队指导老师、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副总经理;曾是Focus团队一员的朱晓辉,一毕业就被服务过的企业挖走,任职多家“专精特新”企业并成长为企业负责人。

“顺应‘中国制造2025’,队员们正在更多领域找到实践价值。”Focus团队现任队长郑果介绍,“小团队服务小企业”已从最初的加工制造,拓展到大数据算法、软件开发等领域,队员们的脚步也从荆门、武汉走到了无锡、东莞、上海、深圳。

规划2023年暑期,参与学生将增长10倍

更多的“小团队”,让更多“小企业”不掉队

在指导老师朱钦淼的2023年暑期规划中,将会有近300名学生,走进四五十家企业的办公室和车间。

“学生人数涨十倍”的底气,源于一支团队向一种模式、一个平台的进化。

目前,“小团队服务小企业”项目中,Focus团队的实地调研、技术研发、成果总结,与中小企业的需求导入、资金支持、技术应用相连通,构成了人才培养和企业创新间的双向循环。

“工程实践的快速发展,呼唤我国工程教育理念、体制和路径的全方位变革。”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认为,关键领域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工程教育与工程能力培养脱节等突出问题的解决,需要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小团队服务小企业”模式无疑是很好的探索与实践。

10年间,这一模式也从暑期走向了“长期”。

今年暑假后,曹胜将项目带回了学校,企业的需求成为他的长期课题;服务了华威科公司的队长杨雲舒,与企业达成长期科研创新合作,朱晓辉说,“对企业而言,这既是持续的创新动能,更是所需人才的长期培养。”

学生与工人同在一线解难题。通讯员供图

如今,“小团队”足迹之外,众多“小企业”依然面临缺少人才与无力创新的“两头难”。

2021年,仅在湖北一省,规上工业中小企业总数已突破1.6万家,吸纳就业人数占全省规上工业的72.9%,营收总额达到全省规上工业的66.8%。中国经济迈步智能化、数字化时代的道路上,“主力军”中小企业不能“掉队”。

“计划升级打造新的平台,让‘产学研一体’发挥更大价值。”朱钦淼介绍,新平台融合企业、学生团队和科研机构三方,企业生产创新、高校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间,将构成新的价值循环。

平台之上,这一大学生智助中小企业的“华科模式”“湖北模式”,覆盖到更多高校、更多省市和更多行业,“对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中国制造2025’贡献力量。”

下一个10年,迎来新平台的Focus团队,还会继续“小团队服务小企业”的探索与实践,正如团队名称的由来:Follow Our Course Until Success(坚持我们的道路直至成功)。

(长江日报记者李昕宇 贺亮 通讯员朱钦淼 郑果)

【编辑:肖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