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唱起《卓越之歌》,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武汉理工大学卓尔不凡的奋进历程。”在接受长江日报《跟着书记/校长唱校歌》栏目组采访时,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信思金颇为感慨,“我在武汉理工大学学习、生活了整整40年,我们的校歌唱出了师生追求卓越、奋楫争先的精神风貌。”
长江日报:《卓越之歌》是如何创作的?什么时候?当时是怎样的情形?
信思金:武汉理工大学是2000年5月27日,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2015年5月,在学校合并组建15周年的庆祝大会上,正式发布了校歌《卓越之歌》,我在现场第一次聆听校歌发布,印象非常深刻。
武汉理工大学的校歌是集体作词,邀请著名词曲作家吕远先生作曲。在合并组建之前,各个学校也有自己的校歌,我们现在听《卓越之歌》时,会发现有合并前学校校歌的影子和薪火相传的理工精神。
校党委书记信思金给新生们上了一堂校史课,并一起唱响校歌《卓越之歌》。
它的旋律优美,很有感染力,歌词积极向上、振奋人心。歌词开头点出了学校的地理位置,接着追溯学校历史,随之展现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精神。歌词中唱到的“重诚信、敢担当、求真知、勇开创”,高度概括了一代代武汉理工人“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精神特质,而“骏马驰骋、鲲鹏翱翔”,形象展现出一代代理工人追求卓越、奋楫争先的精神风貌。
武汉理工大学校歌《卓越之歌》。
长江日报:从您1982年到武汉理工大学的前身——武汉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至今已过去40周年。作为一名老校友,您唱起《卓越之歌》,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画面,心中是何种感情?
信思金:当我唱起《卓越之歌》,脑海里浮现出的,是我们武汉理工大学卓尔不凡的奋进历程。无论是1898年湖北工艺学堂创办,还是2000年武汉理工大学合并组建,学校的发展历史就如歌词里唱出的一样,是一段塑造国之栋梁、谱写育人华章、矢志追求卓越的奋斗史。
对于我们理工大师生来说,这首歌也是学校精神的凝练,校歌已成为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歌歌词体现的价值观已成为学校师生的文化认同。
无论是每年6月的毕业典礼,还是9月的新生开学典礼,师生们都会齐唱校歌。在学校校史馆专门有一个校歌展示区,参观者来到那里以后,校歌会自动播放。每当师生起立共唱校歌时,我都会被熟悉而激荡的歌声感动。
长江日报: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材料科学与工程获A+。从传统材料到新材料,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武汉理工大学不断夯实优势学科,续写卓越,《卓越之歌》传唱至今,其传承与创新在哪儿?
信思金:《卓越之歌》传唱至今,不变的是蕴藏在校歌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以及武汉理工人特有的“重诚信、敢担当、求真知、勇开创”的精神品质。正是在初心使命的感召下,在特有的精神品质的驱动下,一代代理工人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骄人的成绩,推动武汉理工大学在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征程中谱写了新的华章。
学校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学校在合并组建之时,我们的院士数量是0。2007年,姜德生院士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们本土工作的院士实现了0的突破。发展到现在,我们在2017年、2019年和2021年,有四位教授分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全国高校并列12位。目前,学校有余永富、姜德生、张清杰、张联盟、严新平、傅正义6位两院院士,同时还有发达国家院士10位。
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们的材料学科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并列A+,材料科学学科世界影响力进入前千分之0.5,工程学、化学等学科世界影响力进入前千分之一,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和社会科学总论等学科世界影响力也进入了前百分之一,这表明我们的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校区西院光纤大楼。
同时,武汉理工大学的生源质量也在逐年提升,国家各种荣誉的学生数量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大学生科技创新在全国高校中也排在前列。武汉理工大学的就业率也一直多年保持前列,去年,学校作为全国高校中的唯一代表,在全国就业创业工作会上做经验交流。可以说,武汉理工大学人才培养得到了师生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长江日报记者陈晓彤 汪洋 通讯员 谢小琴)
【编辑:商佩】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