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长江网评论员 鲁珊
一早,手机上微邻里小程序通知,社区招募志愿者。
赶紧跑去跟社区干部聊了聊。现在社区防控压力空前,需要排查的户数极多,而居家日久,居民家中也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有出行求助的,管道堵塞的,电路故障的,独居老人、隔离家庭需要帮助的等等,靠原来社区人手根本不够。
我问他,现在不是党员干部要下沉社区吗?他说,但是防护设备不足啊,防护服有的社区有十几套,他手上只有几套,要省着用。
跟他讨论半天,招募志愿者,就不要见面了,只要电话报名,随时待命,统一指挥就是。至于社区,除了入户排查,网格员首先确认对口的社区居民通讯通畅,一是摸排居民情况,二是居民若有需求,立刻行动。
一叶而知秋。社区干部现在的确是冲锋在前,党员干部也都争上一线。但是,非常战役,还应多想“非常之法”。
严峻的问题首先是自我防护。
目前武汉市仅中心城区社区总数就超过一千个,如果全员参战,防护装备就要以万计算。从27日开始,不少城区公务员提前上班,参与抗疫,这样防护量又要翻倍。
在抗疫全防线上,医用防护品虽不断有物资支援,但仍处于短缺状态。包括协和、普爱等医院,在29日又发出防护服短缺预警。防护用具属一次性用品,需求巨大,平时储备不会很多,又逢春节期间很多工厂停产。新闻发布的数据说,武汉日需防护服10万套,而眼下产量只有日均3万套。而且,随着全国抗疫等级的提升,其他地方对防护设备的要求也在提升,防护用品短缺的状况或将持续。
除了医用防护,还有物流防护、保障防护、入户排查防护、紧急救助防护等,不得不到现场的同志,不得不做防护,他们更需要专业有效的防护设备。他们是流动的城市运转机器,保护好他们,是抗疫重要一环。
防控重心转入社区,当抛却一切不必要的形式。
下沉到底,冲到一线,不等于要脸对脸,面对面。社区网格化这两年有较成熟的网络体系,很多社区工作人员可定点联系,入户到人,完全可以优先采用网络、电话的方式,把精锐力量、防护装备集中到最需要帮助的居民身上。
党员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数量庞大,他们要首先自己防好疫,才能去做抗疫战士。
眼下的确要抛弃一切不必要形式。能不开的会就不要开了,能开视频会的,就不要开现场会了,能网络互通的就网络互通,能云上解决的云上解决,一定要到现场的,精准定位,靶向解决。
与SARS相比,我们处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互联网不但传播消息,也该为抗疫提供先进的战斗力。
非常时期,党员干部上战场,不一定要在现场、在会场、在路上,关键是人要在岗,心要在场。效率优先,而非形式优先,恐怕是比作风更大的挑战。
【编辑:张靖】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