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易患“隔离综合征”,心理干预要及时|记者手记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金文兵

居家休息一周后,你是否舌苔发黄、肠胃不舒服、失眠多梦、身体困乏、记忆力减退,或者有一些焦虑、紧张、压抑、反复唠叨之类的情形?

一般来说,在相对隔离的半封闭空间中,历经较长时间的居家隔离,有些人会在生理上产生一些不适,进而并发一些不良情绪。这种滋生于心的不良情绪,与“新型冠状病毒”所引发的群体焦虑,相互作用,相互叠加,会对人的心理造成一定损伤。这种无形损伤,也有人称为“战疫综合征”。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曾参与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志愿队,两次前往灾区,并持续关注灾区群众震后 应激心理反应,对于这类“心病”感同身受。借助2008年汶川地震心理干预的经验来判断,这场“战疫综合征”的潜伏期短则10-15天、长则持续到半年乃至更长时间。

因疫情所引发的心理情绪,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伤害、社会心理问题,已经引发网友和专家的关注与重视。

1月27日,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在国家层面启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并从国家战略层面判定:疫情可能导致患者恐惧、公众焦虑、医务人员耗竭等心理应激,因此,需要评估目标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识别区分高危人群、普通人群;迅速对高危人群开展心理危机干预,避免个体极端事件(如自杀、冲动行为等),及时发现群体心理危机苗头,避免群体心理事件;迅速对普通人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服务;以此来减轻疫情对大众心理的干扰和可能造成的心理伤害,促进社会稳定。

对于如何组织落实心理危机干预,该指导原则提出,由各级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统一协调;由专家组实时研判,提出建议,开展培训与督导,提供健康宣教;以精神科医生为主,有心理危机干预经验者优先入选,组建心理救援医疗队,对人群进行评估分级、现场心理危机干预。而更为普及的心理援助方式,是相关机构和广泛动员的社会力量共同组成的心理援助热线,为各类“战疫综合征”受害者提供在线答疑、心理按摩。

目前,已有部分心理咨询机构开通了防控疫情心理咨询热线,进行公益心理帮扶,心理专家如今更应当大量上场,帮助人们打赢看不见的“心理防控战”。

【编辑:张靖】

(作者:金文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