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近5年,全球首创“纳米针灸传感针”再获得新成果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5日讯 近日,由湖北中医药大学纳米生物传感中心制备的新型针灸传感针的相关成果在纳米材料领域国际权威期刊《Small》上发表。据了解,该新型针灸传感针可以将活体检测对象从原来的电活性物质扩展到核酸、蛋白、小分子等,为研究针灸治病机理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新型针灸针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用于活体信号分子检测示意图。

湖北中医药大学检验学院院长、纳米生物传感中心主任张国军教授介绍,该团队一直致力于将纳米生物传感技术运用于中医药科技创新,先后与针灸治未病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多个高水平科研团队合作,在全球首创“纳米针灸传感针”,获得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上,团队历时近5年,首次在针灸针上制备了一种新型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可以对针灸治病过程中涉及的大部分物质进行活体原位检测,后续将进一步阐释针灸治病机理,助力推进中医针灸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

记者了解到,与此同时,团队还与该校药学院专家团队合作,发展了多种生物传感器用于中药芦丁、浙贝母、川贝母、厚朴等有效活性成分及重金属含量检测,并开发出一种纳米电化学草药传感器,利用DNA条形码技术设计相应的DNA探针,实现对珍贵中药材西红花及其混伪品的快速鉴别,助推完善中药材质量标准,客观评价中药材质量状况。

张国军教授指导学生开展实验。

据悉,自2011年回国担任湖北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以来,张国军教授带领团队聚焦生物传感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应用研究,围绕“纳米生物传感+中医药”,开展了电化学、纳米孔、荧光、场效应晶体管、表面声波等多领域交叉研究,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项。其中关于癌症、心衰等疾病早期检测研究,有助于临床医生快速准确做出诊疗方案,挽救病人生命。相关成果“纳米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团队一直紧跟世界科技前沿开展科研攻关,在‘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领域研究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该团队李玉桃副教授介绍。

据了解,今年10月,张国军教授凭借纳米生物传感技术在疾病诊断及中医药领域应用研究的卓越成就,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2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张国军教授表示,在理论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是纳米生物传感中心奋进的方向。下一步,团队拟与企业合作,申报建设基因诊断与个性化治疗工程研究中心,更好服务临床与人民生命健康。

【编辑:余丽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