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这位“警察爸爸”,今天《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都表扬了他

夏清良(中)和帮助过的少数民族学生。资料照片

长江日报融媒体2月27日讯 今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分别以《片警“夏爸爸”有副热心肠》和《民族学子的“警察爸爸”》为题,聚焦武汉市公安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分局铁箕山派出所民警夏清良。

女儿眼中的“忙爸爸”

夏清良是一名社区民警,2001年调至武汉市公安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分局铁箕山派出所。管上这“一片儿”之后,他就与中南民族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结下了不解之缘,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夏爸爸”。但在夏清良的女儿夏娴眼中,自己的爸爸却是个“忙爸爸”,既要上班,维护校园的安全,有时候还会处理工作之外的事情,经常看不见父亲的身影。女儿一直希望夏清良像其他父亲一样在假期陪自己去旅游,但自己的爸爸根本就没有时间。“过去,我看别人的爸爸经常带孩子出去旅游什么的,特别羡慕。”夏清良的女儿对此很不理解,一次偶然的机会,夏娴才知道自己的爸爸为什么这么忙。

那次夏娴还在上大学,她看见家里突然多了一位陌生的客人,原来是爸爸请来家里做客的男学生。闲聊中夏娴才知道,原来爸爸常年默默资助学校中的贫困学生,这位男生就是爸爸资助的对象。爸爸不仅承担着自己的生活费还承担这些贫困学生的生活费,有时还会“厚此薄彼”,自己上大学,爸爸每个月给300元生活费;对于资助的学生,有特殊困难的,爸爸会每个月给他们资助500元。过年时,有些距离武汉比较远的学生因路费不够,爸爸还会拿出自己的积蓄给他们买过年回家的火车票。据夏娴了解,爸爸这些年拿出了10多万,资助了26名少数民族学生,这些钱都是平时爸爸在自己微薄的工资里省吃俭用攒下来的。夏娴终于理解了父亲,并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忙爸爸”而感到骄傲。

今年春节,爸爸依旧忙碌,他给留校学生送去了温暖。今年春节也是藏历新年,爸爸带了一名藏族女生和另外两名同学来家里过除夕,他们一起吃团年饭,尝鱼丸、吃鳜鱼、喝鸡汤。正月初一,爸爸总会特意去学校,为留校学生送上新年祝福和压岁红包,和他们拉家常、手拉手跳锅庄舞,这样一起过春节的方式已持续了17年。

“他资助学生,回家会如实‘报账’。每次几百上千地拿出去,我心里多少有点心疼。”其实,夏清良家里并不富裕,妻子唐祝英35岁就病休在家。女儿读大学时一个月的生活费也只有300元。“当我们亲眼看到他资助的这些贫困孩子,也被触动了。”妻子和女儿从开始的不理解也慢慢转为支持他。

师生眼中的“夏爸爸”

1961年出生的夏清良,2001年开始担任中南民族大学责任区民警。在校园里,从宿舍楼到办公楼,随处都可以看到夏清良的警民联系卡,他就像“门神”一样,守护着全校师生的安宁。

“同学们喊我‘夏门神’,我就要尽最大能力守护每一个学生。”夏清良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他是关爱困难学生的“夏爸爸”,壮族女生黄素珍来自广西,自幼父母离异,与爷爷相依为命,依靠救助金和奖学金读到大学。一进校门,暑期打工攒下的3000元生活费就被骗了。夏清良得知后,拿出3000元交给她。4年来,夏清良每个月给她500元生活费,隔三岔五带她回家吃顿家常饭。“原来有爸爸是这种感觉。”从大二起,黄素珍管夏清良叫“夏爸爸”。再过几个月,黄素珍就要毕业了。去年,武汉实施“百万大学生就业创业工程”,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企业众多,黄素珍学的是生物技术专业,她决定留下来。“夏爸爸”最近在辖区走访,为她打听与她所学专业对口的企业和岗位。

对已经毕业的苗族学生王涛来说,“夏爸爸”他已经喊了10年。

2008年冬天,夏清良第一次见到王涛时,他衣着单薄,连毛衣都没穿。夏清良马上给他送去保暖内衣和羽绒服,他每月拿出200元给王涛当生活费。王涛的母亲去世时,夏清良又出钱帮着料理后事。毕业后拿到第一个月工资,王涛买了礼品,专程赶回武汉看望“夏爸爸”。那天,在火车站看到这个瘦高的小伙子向他走来时,夏清良回忆:“自己的鼻子一阵发酸”。

生命科学学院辅导员刘晓说,夏警官是校园唯一的责任区民警,把工作做得非常细致。“他是民大师生的良师益友,是党员同志学习的标杆,是干部队伍的模范。”这是师生们对他的评价。

近3万人的中南民族大学,其中少数民族学生超过60%,各种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维护校园稳定、保障师生安全、促进民族团结,责任大、任务重。夏清良创新建立派出所、学校保卫处、辅导员三级联管责任制,摸索出一套调解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矛盾的方法,引导学生相互尊重民族习惯、相互包容、和睦共处。17年来,他的责任区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见习记者石清 整合)

【编辑:朱艳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