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好友携手千里驰援武汉,华西医院“并蒂莲”护士奋战一线

长江日报-长江网2月17日讯(记者史强 通讯员晏会)她们都是ICU资深护士,共事11年,情谊深厚;她们也都是两个女孩的母亲,危难关头,她们主动请战来汉。她们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徐正英和冯燕。作为华西医院第三批援汉人员,10天来,她们一个在病房救人,一个负责后勤保障。

资深护士率先报名参战

2月17日下午,记者在华西医院第三批援汉队员驻地见到两人时,她们都在忙碌着。徐正英下午4点要去病房接班,她正在忙着做相关准备工作。物流刚送来一批医疗物资,冯燕忙着清点发放,忙,是她们挂在嘴边最多的一个词。

43岁的徐正英和35岁的冯燕是好友,也是同事,她们都是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11年的同事经历让她们两人私交不错。

疫情爆发后,两人都第一时间向医院报名请战,要求来到武汉参加抗疫作战。2月6日晚9时许,医院征集第三批来汉医护人员,两人又一次报了名,终于如愿成行,2月7日抵达武汉。

虽然两人都渴望进驻病房救人,但目前两人的工作安排有所差异。徐正英被安排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区23区14楼,她担任护理组长,下辖5名护理人员,管辖40多张重症床位。冯燕因为在管理后勤方面经验丰富,目前暂时在驻地负责管理各种物资,接收、清点、分发都井井有条,成为前方战友的坚强后盾。

“我们用自己的努力让城市恢复生机”

“旧地重游,看到武汉现在的样子很难过”,2016年,徐正英和丈夫一起到武汉旅游,黄鹤楼、东湖、汉街……这些地标他们都玩了一遍,还品尝了小龙虾,美丽的武汉给她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

进驻医院后,她竭尽自己所能,照顾好每一位病患,不仅要在治疗、生活上照顾好他们,她还会经常给病人进行心理抚慰,让他们消除恐惧、自卑的想法。

一位老婆婆病重入院,入院前10多天高烧不退,不吃不喝。徐正英带着队员们日夜看护,几天几夜后,老人情况得到极大改善,可以用手机和儿媳视频聊天。通过视频,老人的儿媳看到婆婆奇迹般地恢复了,非常激动。2月15日,其儿媳还专门写了一封感谢信给徐正英及同事,感谢她们的无私奉献。

“做好大家的后方支援也非常重要”,冯燕说。作为资深护士,她也非常渴望能尽早投入临床一线,但目前队伍人数较多,还有各种物资设备在源源不断运到武汉,没有熟悉后勤保障工作的人,一线医护人员很容易陷入“无枪无粮”的窘境,这项重任就落在了冯燕身上。

冯燕说,华西医院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都为医疗队提供了各种物资保障,而且准备得很细。“前几天运到了一批毛皮鞋,原以为用不上,没想到转身武汉就下雪了”,冯燕笑着说。各种药品、生活物品都早早给队员们备上了,“大家尽全力帮助这个城市尽早恢复生机”。

“家人的理解是最大的支持”

徐正英和冯燕都是两个女孩的母亲,这次千里驰援武汉,女儿们自觉组成了“后援团”,为前方的妈妈加油。

“今天是妈妈到武汉的第五天,看到了妈妈写的日记……相信你们坚定的信念是击溃病毒的利器,而我们是你们最坚硬的后盾。”这是徐正英的大女儿“豆妹儿”写的一篇日志。徐正英有一对双胞胎女儿,都已经17岁了。

2月6日晚出发前,女儿们跟她做了一个约定,从她离家开始,她们每天都会写一篇日记放在家庭群里,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也要求妈妈每天必须写一点,告知自己的情况。“每天看到女儿们的文字,心里很感动,女儿们长大了,变得懂事了”,徐正英说。

“当得知我要去武汉,大女儿沉默不语,小女儿哭了一夜”,冯燕说,她大女儿11岁,小女儿不到4岁,此前从未离开过自己。

让冯燕感动的是,大女儿萱萱理解妈妈,反过来哄妹妹,帮妈妈收拾东西,一直忙到凌晨。来到武汉后,虽然约好了每天都要视频,但开始几天非常忙,冯燕经常要忙到半夜,也没有办法联系孩子。

2月8日,在妈妈来汉第二天,萱萱写了一篇作文《致妈妈的一封信》,为妈妈加油鼓劲。2月9日,萱萱专门为妈妈创作了一幅画,并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要摘下口罩,马上去拥抱从一线回来的妈妈,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冯燕(左)在工作中                              



冯燕大女儿萱萱作画,给妈妈鼓劲



冯燕大女儿萱萱写的信



患者家属写给徐正英的感谢信



徐正英(左)和冯燕(右)相互加油



徐正英近照   图 史强 摄

【编辑:刘明 王爽】

(作者:史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