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搬家式援助让武汉市民泪目,25天内组织12批共1747名医护人员援鄂

长江日报-长江网2月21日讯 2月20日下午,一批170人的团队,在济南遥墙机场整装待发。在他们进入登机通道的那刻,现场的机场安勤人员,再一次整齐挺身,“刷”地举起右手,就这样保持着敬礼的姿势,目送他们,直到最后一人登上飞机。这是对勇者的敬意。

疫情发生后,“老大哥”山东不断带人带物资、带菜带设备……一股子把家底掏空都要救“兄弟”于水火的架势令人服气。这种搬家式援助让湖北、武汉网友感动不已。

从1月25日始,山东省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于当天晚上乘坐专机出发,138人赴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

自此,每隔2-3天,一批援鄂医疗队就从这里出发,他们有的是从各个医疗单位抽调的精英骨干,临时“混编”成一支队伍,奔赴地方后又被打散进入各个需要他们的部位工作。有的是从一家医院调集的“整建制”医疗队,到达武汉新冠肺炎病患集中的医院,接手部分病区。

既来则战,战必决胜

山东援鄂医护人员

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领队,齐鲁医院医务处副处长费剑春说,“我们是抱着决战决胜的心态来的。” 

由于出征比较仓促,齐鲁医院医疗队抵达医院后,医疗队员们面临工作流程不熟、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为了顺利交接,他们进行了一天紧张的培训学习和专题研究,形成一套护理管理指南,经过后期实践,证明非常契合当时情况。

齐鲁医院肾内科主任胡昭说,“我们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据了解,由于是重症病区,患者伴有的基础病比较多,比如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在治疗时病房都是普通病区改造,不能与ICU相比,病区环境并不理想。“许多技术操作的风险高,这对医护人员来说是很大的考验。”胡昭说。

山东省第八批援鄂医疗队是由全省153家市县级医院的医护人员共303人组成,接管的是汉阳国博“方舱医院”的部分病区。该医疗队领队,山东省立三院党委书记、院长吕涌涛是一名有传染防控工作经历,参加过非典疫情防控和抗震救灾的“老兵”。

吕涌涛说,“新冠肺炎第一阶段发展较缓慢,一周左右病情会迅速加重,重症后抢救难度较大。医疗队的重要任务就是需要在轻症患者转为重症之前,把即将转为重症的患者通过临床经验识别出来,尽快转移到其他指定医院,避免轻症患者转为重症。”

驰援有我,拱护有你

山东援鄂医护人员

不论是齐鲁医院接管的省人民医院东院病区,还是山东省立三院接管的汉阳国博“方舱医院”,还是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接管的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病区,还是所有其他援鄂医疗队工作奋战的地方,患者与医护之间,早已不分“你们”“他们”,大家都觉得是在同一个空间下,将生死绑在一起的“我们”。

常超是山大二院援鄂医疗队中年龄最小的护士,刚24岁,她工作的病区面对的全是重症,患者身边没有监护人员,护士除了打针、喂药、监测生命体征,还要对患者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帮重症患者打水、打饭、了解和解决患者需求、给予心理指导等。只要他们需要的,我们就要尽全力帮助他们。”常超说,“一个班次下来,好几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是常态。”

由于不懂方言,与患者沟通起来也要反复确认。这些援鄂医护人员为了写一份病历需要反复问很多遍,甚至不得不采用文字交流。这一现象在省人民医院东院病区尤为明显,该病区40%以上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只会说武汉话,有些连字也不能写。

山东援鄂医护人员

胡昭进入病区第一天发现这个问题,请武汉朋友连夜赶出一份方言手册,让所有队员赶紧学习。第二天,队员学习过程中又遇到一个问题:知道了发音,如果语调掌握不好,也会沟通不畅。于是,胡昭请朋友一句一句录制成音频和视频,制作成《国家援鄂医疗队武汉方言音频材料》。目前,这套教材正在驻鄂医疗队员间迅速交流和推广。

山东援鄂医护人员

2月16日,齐鲁医院内分泌科护士长郑会珍、急诊神经外科主管护师孔娟、普外科护师王香入同天生日。中午时分她们收到一个生日蛋糕。“不大,大约只有六寸,不精致,简单的装饰和水果。但是武汉不是门店都没开业吗?这是怎么得来的啊?”

据了解,提供蛋糕的是湖北省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该集团提前获悉了8家酒店共10支援汉医疗队人员的生日信息,希望能为近期过生日的所有医疗队员们,都送上诚挚的祝福和感谢。这些蛋糕是在武汉市各蛋糕店基本关门停业的情况下,该公司通过个人办法,手工赶制的。

共同抗疫,不胜不归

“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 ”15日下午,靠在驻地房间的窗户上,看着窗外飘飞的雪花,年轻护士常超,不由哼唱这首《南山南》。几个小时前,她刚脱下防护服,交班回来。摸着出征前特意剪短的头发,她对着玻璃里的自己笑了笑,心里不停回味着家里人刚刚在电话里对她的问候。

生活适应吗?慢慢适应了。吃的东西习惯吗?越来越习惯了。换洗衣服能晾干吗?多晾几天还是能干的。作息时间能调整吗?调整得差不多了。什么时候回来?……不知道呢。家人的问候让她内心暖暖,不管回答得如何轻松,工作的压力和思亲的情感还是会让她一个人时落泪。

常超看到一位老年患者滞留针掉了,需要重新扎针。扎针前,她向老人竖起大拇指:“你要相信我!”扎针成功后,老人竟然主动伸手与她击掌,这个细微举动让她开心不已,她也在这点滴细微中,汲取力量,强大自己。

“在疫情面前,每天都有微小而又难忘的感动。”齐鲁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曹英娟说。病区里有一位老年患者,由于长时间隔离治疗,出现了严重的压疮,刚开始情绪很差。“我们用自己带来的食材和破壁机,为老人制作可口的营养餐,并在日常护理中提高了翻身的频率。”齐鲁医院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周敏说。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老人的伤口有了明显好转,精神状态也好了许多。终于,老人的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并对医疗队员竖起了大拇指。

抗击疫情,他们奋不顾身,救助病患,他们不怕辛劳,他们每天在战胜病魔中获取力量,他们都曾表示,共同抗疫,不胜不归。

(记者蔡爽 济南日报记者于丽娟 邱天 时伟)

【编辑:刘明 戴容】

(作者:蔡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