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大这个高能科研创新团队厉害了 玩科研、会创业 半数本科生还能读研

长江日报融媒体3月5日讯目前,团中央已公布了2017年度秋季学期高校“活力团支部”入选名单,在全国高校的激烈角逐中,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材类科研团队团支部”成功入围,而这支团支部是继去年入选后,连续第二年获此殊荣。

据了解,该校这个团支部曾获得2017年度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的荣誉,在全国命名的50个团队中,湖北省仅有两支团队入选。3年来,该团支部牢牢抓住发展机遇,在创业创新、科研成果、体制革新三方面取得了光彩夺目的喜人成绩。

从科研塔到创业圈 活力团建成果丰硕

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器,该团支部围绕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做好“公转”,紧贴团员青年成长成才做好“自转”。加入该团支部的青年学生,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和国家发明专利96篇,其中SCI一区收录论文12篇;获国家专利授权32项,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6项。

(湖北大学2012级学生郑迪威获评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3项,银奖2项,铜奖1项。2014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黄炎在第十五届“挑战杯”中获得全国一等奖,他说:“创新团支部给我们团队提供专门的实验室 ,支部老师也很支持,会给我们一些很好的意见。对于答辩的海报,擅长PS的支部同学也会帮我们设计一下,帮助挺大的。”

已毕业的25名本科团员青年,12人由于科研基础扎实、综合素质优良,获得中科院、985高校研究生保送资格和招考录取。团员青年、2012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郑迪威,保研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进入科研团队后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先后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Nano Letters.ACS Nano上发表高水平论文4篇,2016年8月被授予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科研团队与合作企业的良性互动机制也点燃了学生的创业激情。5人毕业后直接注册公司开始创业。2013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黄炎在毕业后创建了武汉好榜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仅用半年时间将公司旗下“好榜样家教”覆盖武汉所有一本高校,积累大学生用户超过2万,好榜样教育线下机构已在青山区、武昌区设有分点,公司九月营业额达20万公司2017年盈利预计将超过200万,大学生用户数量达到10万。

创新选拔制度 实验楼里的“研究生”们

材料学院团委老师李岚介绍说,该团支部成员实行动态管理,每年9月从高材专业二年级学生中遴选补充,目前团员青年共涵盖三个年级67人。“选拔时要经个人申报、学院团委初选、团队面试三轮遴选,形成强强联合的精英团体。”她还补充,成功进入团队后依然有淘汰及增选机制,组织会对成员进行阶段性的科研成果考评,并实行三会两制一课等团组织内部活动的出勤率督查,不断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流程的制定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李岚老师介绍,团队秉承着“个性化定制”的人才培养方案,着眼于学生兴趣和未来发展,按照创新、创业和就业三类发展意愿,将创新创业类学生在大二时安排进科研团队,依托科研团队的师资及科研资源,实施个性化培养。"个性化培养前每人会填一个意愿表,确定自己是创业还是就业考研。"不仅如此,团队团支部书记冯帆补充说,这种个性化定制贯穿在了从面试到科研到团内活动的全过程。

“哎,你没有体验过,进测试中心还是白天,出来就是晚上了,相当于提前过上研究生的生活。”科研不易,创新团支部一员2015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明鑫回忆起走过的路,仍心有所感。他说起某一次项目测试时,要自己联系对方院校,跟那边的研究生或者博士联系、约时间,当时自己一个人大清早乘公交赶过去,晚上近十点做完测试回来,在快打烊的教育超市吃速度饭。相较于普通大学生“坐在空调房里、对着电脑敲”的论文写作,高材专业的他们要想完成一篇论文,普遍得在实验室里没日没夜地做实验,还需要敲代码、需要全英文翻译,操作难度无疑翻了几番。

而正是在对学术的热爱、以及团队互助促进的氛围感染下,明鑫从大二起加入院内王贤保教授“光热转化”方向的研究团队,到主持和参与三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再到于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同时他的视野也不断开阔,随吴水林教授团队赴港大交流学习,入选2017年“湖北省优秀大学生海外游学计划”,公费赴伊利诺伊香槟分校(UIUC)游学……“哎呀,没什么故事好讲,有自己的目标努力就好。”面对采访,他谦逊地说。

同样,团组织中2015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涂港深知,对于科研,任何成绩的取得都要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循序渐进,脚踏实地做好手头上的每一件事。大二刚开始,“三层材料结构,中间的配方研究了许多次都没能做好,但还是要不断地反复地去试”,也在这个过程中,涂港逐渐掌握了各种表征方法和实验技能。而大二升入大三的暑假用他的话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不断的积累终究使量变达到质变,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两项实用新型专利终被他收入囊中。对于自己目前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他说:“我非常感谢我的导师、学院以及团队对我的培养和指导,在团队里导师都始终以一名研究生的标准来严格要求我,这也激励我不断进步和成长。”

这种本科生提前过上“研究生式”学习生活的机制,同样体现在“双联双带”中管理模式。“双联双带”,即教工研究生党员联系指导本科生团员青年的工作机制。作为本科生的涂港说,研究生学长学姐们以身作则,在生活学习上是他们的榜样,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变得更努力更上进。另一方面,同学院的2016级研究生杨颖认为,自己作为党员,在带本科生的过程中更加主动地做好党员带头模范作用,而在教本科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在科研方面的表达信息的能力,可以说是共同促进。

德育智育齐头并进 实验实践同步发展

学院将党建带团建作为该团支部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在学术作风建设上,团组织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治理遏制学术研究、科研成果不良倾向,组织编写师生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读本,在本科生中开设相关专题讲座。

“在学术作风上,我会花大力气去教他们学会尊重事实,敬畏科学,而不是想当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周威老师说。同样,曾被英国皇家化学会志(RSC)旗下著名的化学新闻杂志Chemistry World (化学世界)专访报道的王贤保教授团队,在实践项目过程中,王贤保教授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据介绍,该项目通过一个简单的方法就能制备出具有高效太阳能光热转换性能的石墨烯气凝胶薄膜,“最终获得的方法是简单的,但过程是师生、生生间通力合作的付出成果。”他说。

此外,团支部还启动教工研究生党支部联系指导学生团支部的机制,创新团支部严格执行“三会二制一课”,在系列专业发展拓展活动中深化团支部建设。一般以两种形式开展,一是以小班的形式,大家聚集在报告厅学习领会团中央的精神,并积极讨论,之后上交一篇感想。二是学者学子面对面的形式,一个老师十个学生为一组进行交流。曾担任第二次学者学子面对面讲座主讲人的材料学院副院长何云斌说,这些讲座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和逻辑构建能力的训练,也有助于学生在科学品质、德育素养上得到提升。他叮嘱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更要“先成人后成才”,材料学院具有庞大的科技资源,狠抓团队的思想建设、道德培育,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科研凝聚力,实现扎扎实实的科研进步。

曾任湖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院长、现任湖北大学副校长蒋涛说,“据我校校团委的建议,鼓励实验研究性质的团支部‘两条腿走路,实验与实践同步发展’,而高材的创新活力团支部,能有效激励学生在科研、创新创业、德育培养等多个领域挖掘潜能。”蒋涛认为,创新活力团支部通过3年的建设,不断拓宽思维、创新举措,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有效引导,真正让基层团组织活跃在青年的学习与生活中,对发挥团组织在青年思想教育、校风学风建设、素质拓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也在院内、校内的团支部中带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2015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徐健说,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一定还会选择进材料学院,加入这样一个团支部里。他说:“我想告诉学弟学妹们,这的确是一块潜力丰富的宝库,只要你潜心去干、再用心抓住机遇,无论是在科研学术,还是在创新创业,都能实现自己的飞跃。”

(记者明凌翔 通讯员李晓悦 杨焱雯 实习生王伟成)

【编辑:刘派】


(作者:明凌翔)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