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住满病人到空床位多起来,“三病区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长江日报-长江网3月2日讯(见习记者汤光磊 通讯员孙磊兵)“前期真是太难了!”虽然自己所在的病区已关闭5天,河北援鄂第一批医疗队队员赵志伟接受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采访时,仍忍不住感慨。2月26日,武汉市第七医院三病区大部分患者已成功出院,剩余的16位患者转到其他病区,三病区成为该院成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以来首个关闭的病区。

急救5小时,患者终于“撑”进ICU

1月28日,赵志伟随医疗队进驻武汉市第七医院,他作为医疗队医疗救治第三组组长,带领专业呼吸科援汉医护人员支援三病区。1月25日,三病区开始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床位两个小时内就住满了。

赵志伟永远不会忘记那惊心动魄又漫长无比的5个小时。当时,病区里一位70多岁的患者病情突然恶化,血氧水平跌到80左右,呼吸频率每分钟50多次,虽然迅速给她戴上了无创呼吸面罩,血氧水平仍然上不去。

赵志伟和同事想尽了办法,在无创面罩下再加一个鼻导管,不行;打开面罩上的一个通气孔,再加一个氧气导管。就这样,3个氧气瓶,3条供氧线路围绕这位病人,才勉强维持她的血氧。

一边在抢救,一边联系ICU病房。这种焦灼的状态一直到维持到下午1时许,5个小时过去了,病人情况几次反复,几十公斤重的氧气瓶换了一轮又一轮。ICU终于有了空位,赵志伟身上早已汗得透湿。

这样的抢救还有很多,特别是头半个月,赵志伟:“好在后来情况越来越好。”赵志伟表示,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科学施救,疫情慢慢得到控制,新收的患者不再以重症为主,越来越多的患者康复出院。

50公斤的氧气瓶一天运送几十个

对于三病区来说,氧源供应一直是个问题,病人需要更高流量的氧气,而墙壁氧不足,只能转运一瓶又一瓶百余斤重的氧气瓶。这些重担,全部落在了护士的身上。

“看着我们的护士小姑娘滚着一人高的氧气瓶时,真是揪心。”河北援鄂第一批医疗队队长袁雅冬接受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采访时,说到此处心疼不已。

对此,三病区护士长、河北医疗队队员卢秋玲则表示,“哪里都有困难,我们尽力克服,掌握技巧后习惯就好了。”

在三病区里,总能看到卢秋玲搬氧气瓶:两手紧握一人高的氧气瓶,将其稍微侧起,将它们从病区门口,一瓶一瓶“滚”到各个病房备用,再把空瓶“滚”出来。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每天运送几十瓶。

“氧气对于患者来说,是救命的东西,虽然运完总是满身大汗,但是值得。”卢秋玲和她的护士团队,大部分成员是女性,搬运这个并不容易。后来,大家慢慢掌握了技巧,再后来,他们有了小推车,就轻松了不少。

随着越来越多的患者出院,从2月下旬开始,三病区逐渐空了起来。2月26日,根据医院整体部署与医护人员调休需要,三病区关闭,医护人员一分为二,分别进入一病区、四病区开展工作。赵志伟去了一病区,卢秋玲去了四病区。

“我们全程见证了三病区的变化”,河北医疗队队员、医疗救治组第三组副组长温辉说,虽然三病区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但大家永远忘不了在这里战斗过的每一天。

一天出院7位患者,三病区医护人员与出院患者合影   医疗队供图

【编辑:胡慧 王爽】

(作者:汤光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