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长江网3月8日讯 她们是武汉市第三医院的8位护士小姐妹,来自不同病区,年龄最小的25岁,最年长的40岁,她们在疫情之初,共同选择挺身而出“组团”进入隔离病区接战友的班,她们一起守过病区里最漫长的夜,如今相约要去看最美的花。
临危受命组建团队
开始之后方知危险
神经内科护士纪巍回忆,当时,她接到大内科护士长电话:“你愿意去呼吸二病区吗?你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
纪巍答案是:“愿意,知道。”
护士长又问:“你会后悔吗?”
她答:“不会。”
“当时,护士长语气非常严肃,又感觉事情不一般。就觉得医院需要我,这是一名护士应该去的地方。”纪巍回忆说,当护士长第三个问题问出来时,她确实有些紧张。
临时组建的护理队伍8位护士都被问到了这3个问题。她们分别来自神经内科、肾内科、妇产科、儿科、骨科。她们当时的共同反应是:医院需要我,我应该站出来。不同的理由则分别是:我工作十几年什么风浪没见过、我单身没负担、我在呼吸内科轮转过……
新建病区护士长李玲,原是脊柱骨病与创伤骨科护士长,1月20日上午主动要求去新开呼吸二病区接任护士长,“当时患者病情进展非常快,我很有压力。”李玲坦言。当天上午8点接到电话通知,10点李玲领到一件防护服,召集新建护理团队的姐妹们开会,每人练习穿脱,每人检查CT和血常规确认健康状况,下午4点,她们就进了病区。
“当天晚上就有妹妹吓哭了,”李玲说,两个年轻的小姐妹害怕,于是已经穿着隔离服工作了6个小时的纪巍和黄徽决定留下来值夜班:患者100ml的输液瓶半小时就要换一次,随时观察患者的各项监测数据……即使后来她们值过许多个夜班,那一晚的记忆特别漫长。
医护患者相互体谅
无一医护感染
1月21日早晨,已经连续奋战了18个小时的纪巍和黄徽向护士长提出,可以继续值守。“或许是被两位姐姐打动,第二天,大家就变淡定许多了。”李玲回忆说,这两位年资高的护士稳定了军心。
让她们感动的是,病房里住着的有曾经并肩作战的姐妹,纪巍回忆,一次她去病房取咽拭子,而疑似感染的病人是原呼吸内科护士,她对纪巍说:“你站在门口,我自己取好你来拿。”虽然后来并没有让“患者”自己操作,但这让纪巍感到温暖。
李玲说,当时医院各个部门都予她们极大的支持,护理部每天和她通电话,分析改进工作,倾听情绪;营养科为她们提供营养剂,提升免疫力;药学部每天为她们熬制中药抵抗病毒;总务科每天除了定时送餐,还买来新鲜的牛奶、水果,不间断供应。
李玲记得,她在进入病区第4天,突然开始发热,她吓了一跳。呼吸内科黄波医生第一时间来分析她的病情,并不断安慰,“你应该是普通感冒,不怕。”3天后李玲情况好转,黄波才停止每天“监督”她每天按时监测体温、吃药。
1月26日,病房里住着的医护人员全部好转出院回家隔离治疗,那天她们高兴得像孩子一样又唱又跳。1月27日,医院光谷院区作为发热定点医院开始接收患者。1月28日,病区护理团队8位小姐妹撤出病区,进行休整。
“自带经验包”
提前销假要求上岗
休整第2天,护士长李玲在医院做了肺部CT检查,显示一切正常,她随即提出复工申请。她说:“在呼吸二病区一周,0感染,患者0死亡,无论是护理还是院感,我都有经验。”随即,另外7名小姐妹也相继做了CT检查,拿到显示正常的结果后申请返岗。
2月5日,8位姐妹全部返岗,进入不同的病区继续工作。医院光谷院区成为定点医院之后,全院开设了11个病区,最多时候同时在院600多名新冠肺炎患者。虽然不能每天碰面,但她们依然在小群里相互分享、相互鼓励。
3月3日,一则武大樱花悄然盛开的消息被分享到她们的小群里,姐妹们纷纷响应,疫情结束后要一起去拍美美的照片,“我们约吧!”“一起来个完美的约会!”“再吃上一顿火锅!”“我要提前减肥,拍得美呆!”小女生的娇俏可爱显露得淋漓尽致。
记者手记:
就是这样一群爱哭也爱美的女生,穿上白衣就成为了超人,在形势还不明朗、病毒还未被了解的情况下,组队进入隔离病区,她们就算哭着怕着,也要拼了命去守着她们的岗位,守着她们的患者和她们的城。武汉的春天里,应该有她们的名字:李玲、陈桂芳、黄容、宋秀丽、纪巍、黄徽、张姣、周佳俊。(记者伍伟 通讯员江泓颖 李菡)
【编辑:符樱 邹丹雨】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