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武大建校130周年,众专家研讨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2月7日讯  作为迎接武大建校130周年的重要学术活动,12月6日下午,由武汉大学主办、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承办的“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文化路径”学术会议,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全国高校、学术机构和出版机构的专家学者,热烈研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文化路径,以回应新的时代使命和理论创新要求。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介绍,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性目标任务,对学术界提出了现代化理论研究的新命题。本次会议正是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面对新的时代使命和理论创新要求召开的一次重要学术会议,旨在通过历史学和文化学的双重视角,剖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与时代路径,这对于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话语体系,引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文化路径”学术会议线下会场,冯天瑜教授正在线上发言。

会议邀请了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冯天瑜,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资深教授马敏,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朱英,中国国家图书馆原馆长、国家图书馆理事会理事长韩永进教授,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虞和平,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许纪霖,澳门大学历史系教授王笛,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教授,共8位在史学、文化以及现代化范式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西苑出版社社长赵晖,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全体老师和研究生也参加了会议。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资深教授马敏线上发言。 记者万建辉 截图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教授,从历史、文化、理论三个层面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和发展的逻辑脉络。他说,理论体系是面向未来的,面对第二个百年的时代使命,需要深入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发展动因与实践路径,进一步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话语与理论体系,以理论体系阐发和学术话语体系构建,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提供方向指引。

冯天瑜、许纪霖、马敏三位专家分别就现代化的共性与个性,从中国自身的历史脉络理解现代化,大历史、大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等议题发表真知灼见,共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虞和平、朱英、王笛三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中国近代志士仁人的现代化目标及其文化渊源,“国家——社会”的良性互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角色等问题进行了发言,共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路径。

澳门大学历史系教授王笛线上发言。 记者万建辉 截图

傅才武教授表示,本次学术研讨会作为迎接武汉大学建校130周年的重要学术活动,以研讨“中国式现代化”开篇,具有标识性意义。武大因“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精神,诞生于中国现代化的自强运动洪流中,百余年来,以李汉俊、张沅长、李达、吴于廑、冯天瑜为代表的武汉大学杰出学者,不断与时俱进、自我超越,从文化、历史、哲学等角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出富有创见的理论见解,可谓笳吹弦颂,薪火相传。“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与时俱进、常思常新的课题,今后武汉大学的年轻一辈学人,也应在此领域有所创建,以丰富这一理论大厦。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彭雷霆介绍了该院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并指出以该院傅才武教授新近再版的学术专著《近代化进程中的汉口文化娱乐业(1861-1949)》,继承了武汉大学严谨求实、与时偕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风,为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文化现代化的理论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邢知博 左佳鑫  曹海钢)

【编辑:丁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