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勇在湖北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答记者问


在3月8日的湖北代表团开放日上,全国人大代表、市长万勇回答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 特派记者 郭良朔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北京讯(特派记者邵澜)3月8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开放日上,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长万勇回答了记者提问。

中央电视台记者:我想请问一下万勇代表,武汉市有着辉煌的历史,被称作是“大武汉”。但在曾经的一段时期里,武汉的发展与人们的期待有些差距。当然我们注意到,近年来,武汉市的变化非常大,无论是城市建设、产业布局,还是吸引投资、留住人才,武汉市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其中有不少还是全国的首创。想请问万勇代表,在未来“复兴大武汉”的路上,武汉市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万勇:首先感谢中央电视台记者的提问,也感谢中央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记者对武汉的关心。

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大力推进了武汉的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这场接力赛,大家都想跑精彩。去年,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关心支持下,各项工作最大的特点是创新,大大小小一共有几十项。其中有几项在全国复制推广,比如投贷联动、外籍高层次人才服务、放管服改革等等。

去年最大的亮点是招商引资,我们签约项目金额2.58万亿元,实际到位资金8227亿元。在这里,我还要介绍一下,去年有媒体对全国城市作了大数据分析,有两个方面的结果我们没有想到:一是全国唯一的城市创新奖授予了武汉。二是武汉位居全国十大幸福城市榜首,这是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社科院从3档38个指标的全国大数据分析中得出来的。为什么能够获得榜首?3月11日晚上,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会向全国观众介绍。

今年,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记总书记2013年7月在视察湖北武汉时提出的“四个着力”,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进一步强化主中心地位,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争当全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主要是“突出三个高”:

一是经济发展突出高质量。具体就是“五个狠抓”:

狠抓“万千百工程”。“万千百工程”就是要打造光电子信息和汽车及零部件两个世界级万亿产业集群,打造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健康食品等若干个中高端千亿产业,培育和引进一批国际化的百亿企业,构成万亿产业集群、千亿支柱产业、百亿企业的新格局。

●狠抓四个国家新基地。第一个基地是国家存储器基地,存储器基地第一工厂今年将建成投产,月产能达10万片晶圆硅片,明年会量产。三期规划共30万片产能,从上游的设计到下游的器件终端设备和应用系统,建立存储生态产业链。

第二个基地是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主要是围绕火箭及发射服务、材料、低轨卫星星座和系统应用系统四个领域展开,现在基地建设如火如荼,航天产业发展热火朝天。

第三个基地就是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这是目前为止全国唯一的一个网安基地,主要是以建设国际一流的网络安全学院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产业。网络安全学院,我们用全新的理念和办法来做,就是PPP+EPC,总投资50亿元以上,建好以后,将请武大、华科大等一流高校来办学。

第四个基地就是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主要是围绕汽车的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来发展下一代汽车。中国第一台在高速公路全程无人驾驶汽车,是一家武汉企业研发的,从郑州跑到武汉完全无人驾驶。还有全球第一台常温常压储氢技术的大巴车,也是在武汉下线的。

●狠抓创新主体培育。简单来说,就是实施“1515”工程,即培育1家以上独角兽企业、500家瞪羚企业、10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新增500家高新技术企业。

●狠抓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见效。今年把每个月7日定为招商引资新项目开工日。当年引进项目,要开工1/3;往年引进项目,要开工2/3。

●狠抓招才引智。继续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这是“塔基”。“塔身”就是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全年计划引进400人。“塔尖”就是加大诺贝尔奖级、世界领军型产业科学家引进力度,全年计划引进20多人。打造人才“金字塔”。

二是城市建设突出高品质。具体就是“四个加快”:

●加快建设长江新城(新区)。感谢国家发改委指导我们申报了国家级长江新区方案,各部委正在抓紧会审。我们当前的工作主要是八个字、四个方面:规划、控管、收储、建设。我们把建设排在最后,首先是做好规划,健全规划体系,向雄安新区学习,对标雄安新区。在这个新区里面,要打造新民营经济创新区、校友经济创新区、军民融合发展创新区和国际经济合作创新区

●加快地铁战略性提速。加快推动正在建设的13条地铁线,今年还要开通2条以上线路,保2争3,通车总里程将达到285公里,在全国排到第4、第5位。同时,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正在加大武汉大都市区轨道交通体系的规划,我们把节点留下来,欢迎兄弟市一起来对接。

●加快提升东湖绿道文化内涵。一期、二期已建成102公里,今年不在长度上做文章,主要是在文化内涵、环境和配套服务上下功夫。概括起来就是4句话:漫步湖边、畅游湖中、走进森林、登上山顶。东湖绿道分为九个道,按一、二期划分为:湖中道、湖山道、郊野道、磨山道,湖城道、湖泽道、湖町道、湖林道、森林道,每一段都有每一段的特点。我们争取把东湖绿道打造成为生态最好、风景最美、文化最浓、人气最旺的世界级绿道,把东湖建设成世界名湖、生态典范、城市绿心、最好景区。

●加快打造一批精品赛事。明年10月我们要举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这是军运会第一次在中国举办。今年非常关键,一共有35个场馆,其中32个比赛场馆今年必须基本建成,217条道路的环境改造要基本完成。还有第三届武汉国际马拉松下个月开赛,虽然只举办了两届,但我们一下子就进入全国大满贯赛事行列,现在正在冲刺国际铜标赛事。

三是民生事业突出高水平。这里想向大家介绍的是,我们主要是就不同年龄段群体解决民生“六难”,变“六难”为“六顺”。

●停车难:今年要新增公共停车位1.5万个,另外还要建人防地下停车位1.3万个。同时,还要从原来的停车诱导到停车场,升级为诱导到停车位。

●幼儿入园难:各大城市都有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在园幼儿30.2万人,未来三年还要净增10万个孩子入园。我们主要是两个办法:一个办法就是已经配建好和正在配建的要加快移交,解决7万个学位。另一个办法就是,去年出台了配建新政,就是12万平方米、1200户以上的新建居民小区,都要配建幼儿园,一般至少9个班额,这样能解决3万个学位。两个办法加起来,一共解决10万个学位。

●小孩看病难:全市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都要开设儿科病区,三级以上医院都要开设儿科急诊,今年要新增600个儿科床位,新增150个儿科医生。现在大家都不愿意当儿科医生,怎么办?我们的办法就是,从大四开始,跟学生签约,一年补助3万元,毕业之后当儿科医生。

●大学毕业生住房难:去年已经启动了第一个长江青年城项目,今年年底可以上市。这样的青年城项目,我们规划了14个,今年还要开工2—3个。一个青年城平均提供2.5万套住房。这个青年城,可以低于市场价,保障大学毕业生八折购买保障房、八折租到租赁房。

●老旧社区上下楼难:在多层住宅开展加装电梯试点。这是个很难的事,一楼、二楼不愿意装,六楼、七楼强烈要装,这个难我们要破解。

●老年人养老服务难:武汉的老年人口超过了20%,老龄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养老大体上是三个层次:机构养老、社区为老服务和“互联网+居家养老”。我觉得第三种形式尤为重要,因为90%以上是居家养老,问题在于居家养老没有机构服务的内容,我们就用“互联网+”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去年,我们探索四种模式:第一是以助餐切入的智慧养老模式,第二是社区嵌入服务养老模式,第三是以街道为单元的中心辐射模式,第四是以机构为主的统分结合模式。这些非常受欢迎,我们正在大力推广。

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大家!

【编辑:陈智】


(作者:邵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