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愿意帮大家去买药,一盒一盒的药,就是希望。” 志愿者黄富强:200多位爷爷奶奶的“买药人”

长江日报-长江网4月14日讯 上周,得知永清街沈阳社区残疾人行动不便急需买药,已经投入复工复产的黄富强忙完手头的事,从武昌驱车半小时赶往社区,为病人买药。

志愿者黄富强:我是志愿者,有困难找我!记者金思柳 摄

33岁的黄富强是一家企业的项目经理,也是一名党员。54天前,黄富强主动战疫,成为江岸区永清街道沈阳社区的“买药人”,他为200多位居民买回各类药品。一周前虽已返岗复工,但黄富强把这份志愿工作当作了一份使命。“只要有需要,我随时可以回来帮忙。”在他看来,“把一盒盒药送上门,就是把一个个希望送到居民手中”。

搬走了十多年难忘老邻居

社区人手不够他挺身而出

黄富强从小在江岸区永清街道沈阳社区长大,毕业后搬去了汉阳区居住。虽然搬走了十多年,但他一直关注着沈阳社区的情况。2月20日,黄富强在沈阳社区党员群里看到招募志愿者的信息,“社区是老小区,好多都是爷爷奶奶,肯定更需要人帮忙”。

年前妻子提前回了老家,他和58岁的母亲、7岁的孩子在武汉。虽然担心老的小的没人照顾,但黄富强还是报了名。本来担心母亲不同意,没想到老人知道后说:“现在正需要人,你放心去。如果还缺人,我也可以去做志愿者。”考虑到家里还有小孩,黄富强就让母亲在家帮忙照顾孩子。

沈阳社区是一个老旧社区,辖区残疾人145个,8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240个,居民购药需求量大。黄富强到社区报到后,挑起了帮社区居民买药、送药的重任。

一次,黄富强在小区遇到了一个80岁左右的奶奶,想出门买药。黄富强见状忙询问老人要什么药,老人把药品的盒子递给他。“等我,马上帮你买。”登上一辆自行车,黄富强赶去药店。过了20多分钟,药送到老人手上时,老人激动地谢个不停。“之后我就特别愿意帮大家去买药,一盒一盒的药,就是希望。”黄富强说。

花9个小时做好需求统计

只为买药过程更加顺畅

黄富强记得,第一次为13名重症病人买药,因流程不熟,从排队挂号到取药、整理,他花了12个小时。每一类药都有不同的厂家、品牌、规格、剂量、型号,到买药时他才发现有些居民指定的药没有,是否能替换得边买边电话问。

再去买药时,拿到居民的病历、医保卡、购买需求后,黄富强会提前统计,打电话给居民一个个核对。他问得很细,除了品牌、厂家、剂量这些基本信息,他还要询问如果没有同一品牌的药品,可否换成其他品牌的药品?用医保卡还是现金?医保卡的余额是否足够?如果不够,要不要提前垫付……这些信息沟通好了,后面买药就顺畅了。

重症药购买需求量大时,黄富强一次为60多个重症病人做购药需求统计,询问药品各类信息就花了9个小时,但买药就非常顺畅了,能又快又准地给居民送上需要的药。

一天来回跑二十多趟

药挂门上,敲门有回应再下楼

除了重症患者用药,社区居民普通的药品也由黄富强代买。前期,为方便居民买药,沈阳社区在辖区设置了9个值守点,安排志愿者每天值守。有买药需求的老人,可以带着药品盒子直接到值守点进行登记。每登记一个,志愿者就会将药品信息拍照发给黄富强,黄富强收到一个就立马跑去药店购买,然后送到小区。

“买药的大都是老年人,要得比较急,拿到药才有安全感。虽然来回跑比较折腾,但是这样更快一些。”对行动不便的老人,他还会送上门,把药挂门上,敲敲门,听到有人回应再下楼。

虽是普通药,但也有部分降压、降脂药不好买。有一次,为了给社区的马奶奶买降压药,黄富强跑遍了周边上十家药店没买到。后来他跑到同济医院附近一家一家药店询问,终于找到所需要的药品。

随着疫情形势好转,黄富强买药越来越顺畅,有时候出门一个小时就能把居民的药买完。闲不下来的他,总会主动去社区找事做。分发爱心菜、搬运物资……各个场合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记者手记:奔波中这份善良在闪光

为什么要冒着危险,放下家中的老人和小孩出来为居民买药?采访时,黄富强告诉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他当初的想法很简单:自己在沈阳社区长大,一些老年人都是曾经的老街坊,就想出来尽点心。

不需要深思熟虑就挺身而出,疫情防控期间,这个城市绝大多数买药人和他一样,只因一颗想要帮助他人的心,成为了一名志愿者。这份朴实,这份善良,才是危难时期救命的良药。

买药是个琐碎的活儿。买药前,一个病人就需要打一次电话核对。一天60个病人,就需要打60个电话。买药后,再电话通知,又至少是60个电话。一个电话,就是一份坚持和一份初心。

一家药店买不到药,再换一家药店买,最后总能买到的。跑得多了,黄富强心态更好,更有信心了。有时候听说有的老人买重症药的钱不够,他就自己贴钱。他说,这些都是救命的药,不能停。

疫情当前,在无数个社区,还活跃着许多个黄富强,他们或是网格员,或是党员干部,或是公司员工,或是个体工商户……平日里各样的身份,在今天他们就是居民的买药人,他们就是给居民送去希望的人。正是他们不辞辛苦地奔波,才换来了更多人“宅”在家的安心。(记者陈俞 李婷 通讯员刘培 李慧赐)

(统筹:兰家兴)

【编辑:付豪 刘航】



(作者:陈俞 李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