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假货用对了地方也是宝贝,绿色销毁是篇大文章

长江日报沈峰

3月12日,厦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厦门市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中心,在位于翔安区的厦门东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厂房,现场集中销毁了一批假冒伪劣罚没物品。销毁的品种主要有人造板、服装、日用品、电器产品、电子秤等,现场销毁的各类产品共3600余件,货值18.3万元。(3月13日《海峡导报》)

此次销毁现场最大的亮点,在于以无害化手段集中“绿色销毁”假冒伪劣罚没物品,既不污染环境,又能充分利用资源,值得推崇。

近年来,一些地方或部门在集中销毁假冒伪劣商品时,为了显示打击力度,将假冒伪劣商品付之一炬,这是最常见的做法。一烧了之固然方便,也能震慑不法分子,但烈焰熊熊焚烧假冒伪劣商品,滚滚浓烟会放出大量有害气体,既污染了环境,也浪费了资源。其实,有许多假冒伪劣商品尚有回收利用价值,完全可以再利用,如一些包装箱、包装盒、非法印刷品等,最好的做法是将其化为纸浆重新造纸。

相比于传统的销毁方式,“绿色销毁”更环保,逐渐在全国慢慢铺开。所谓“绿色销毁”,就是指以碾压、回收再利用等方式进行销毁。譬如,一些吊牌虽假、质量尚可的商品,因为其自身尚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不妨直接捐赠给贫困地区或者无偿使用。将这些东西变废为宝、合理利用,不仅打了假,还保护了环境,具有更丰富的意义。

据报道,近年来多地在集中销毁假冒伪劣产品时,依照“分门别类、科学销毁、回收利用、保护环境”的方式进行,对假冒伪劣商品实行环境无害化环保销毁,如采取拆解、回收的方式销毁电子产品类、金属类的假冒伪劣商品,就是好的尝试。

“绿色销毁”手段是新鲜事物,反映了有关部门在工作方法上的精细化和发展理念上的革新。3·15消费者权益日即将到来,将有一大批假冒伪劣产品露出原形,期盼能多多用“绿色销毁”的方式处理它们。

原标题为《执法多一些精细化考虑》

【编辑 华智超】

(作者:沈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