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跋集·警惕外星文明

刘慈欣/文

童年的一个夜晚在我的记忆中深刻而清晰:我站在一个池塘边,那池溏位于河南省罗山县的一个村庄前,那是我祖辈生活的村庄。旁边还站着许多人,有大人也有小孩,我和他们一起仰望着晴朗的夜空,天幕上有一个小星星缓缓飞过。那是中国刚刚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那是1970年4月25日,那年我7岁。

这时距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已经13年了,距第一名宇航员飞出地球也有9年,而就在一个星期前,阿波罗13号飞船刚刚从险象环生的登月飞行中返回地球。

旁边的大人们说,人造卫星和飞机可不一样,它是在地球之外飞。那时大气还没有被工业粉尘所污染,星空清澈明亮,银河清晰可见,在我的感觉中,那满天的群星距离我们并不比那颗移动的小星星远多少,所以我觉得它是在星星间飞行,甚至担心它穿越那密密麻麻的星群时会撞上一颗。

那时我不在父母身边,他们在上千公里外的山西省的煤矿工作,因受“文革”的冲击,只好把我送回河南的农村老家,看到人造卫星的时候,我在这里已经呆了3年多。

直到几年后,我才知道了那颗人造卫星与其他星星的距离。我看了一本叫《十万个为什么》的书,那是当时中国流行的一套科普丛书,我看的是天文卷。从书中我第一次知道了光年的概念。知道光一秒钟能够绕地球跑7圈半,而以这骇人的速度飞驰一年将跨越什么样的距离?我想象着光线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穿越那寒冷寂静的太空,用想象努力把握着那令人战栗的广漠和深远,被一种巨大的恐惧和敬畏所压倒,同时有一种莫名的快乐感。

从那时起,我发现自己拥有一种特殊的能力:那些远超出人类感官范围的极大和极小的尺度和存在,在别人看来就是大数字而已,而在我的大脑中却是形象化的,我能够触摸和感受到它们,就像触摸树木和岩石一样。直到今天,当150亿光年的宇宙半径和比夸克都小许多数量级的弦已经使人们麻木时,1光年和1纳米的概念仍能在我的心中产生栩栩如生的宏大图像。与没有这种感受的大多数人相比,我不知道这是幸运还是不幸。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正是这种感受,使我先是成为一个科幻迷,进而成为科幻作家。

作为一个科幻迷出身的科幻作家,我感觉科幻小说的最大魅力,就是创造出众多的现实之外的想象世界。在那些世界中展现科学所揭示的大自然的诗意,讲述人与宇宙之间浪漫的传奇。

我一直认为,外星文明将是人类未来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其他的大变故,如气候变化和生态灾难,都有一定的过程和缓冲期,但人类与外星人的相遇随时可能发生。也许在一万年后,人类面对的星空仍然是空旷和寂静的;但也可能明天一觉醒来,如月球大小的外星飞船已经停泊在地球轨道上。外星文明的出现将使人类第一次面对一个“他者”,这个“他者”的出现,将对我们的文明产生难以预测的影响。

人们面对宇宙所表现出来的天真和善良显示出一种奇怪的矛盾:在地球上,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登上另一个大陆,用战争和瘟疫毁灭那里的同类的文明,却把温情脉脉的目光投向星空,认为如果有外星智慧生命存在,它们也将是被统一的、崇高的道德所约束的文明,而对不同生命形式的珍视和爱是宇宙中理所当然的行为准则。

我觉得事情应该反过来,让我们把对星空的善意转移到地球上的人类同类身上,建立起人类各种族和文明之间的信任和理解,但对于太阳系之外的星空,要永远睁大警惕的眼睛,不惜以最大的恶意来猜测太空中可能存在的“他者”,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在宇宙中弱不禁风的文明,这无疑是最负责任的做法。

(本文为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英文版后记,本报有删节)

高级工程师、科幻作家。著有《三体》三部曲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