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长江网6月25日讯 高考临近,高三学子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今年是湖北省文理分科高考模式的最后一年,也是网上、网下备考相结合的特殊一年。今年高考各科命题方向预计有哪些新变化?最后十多天,同学们怎样做才能给自己“提分”?
6月24日,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请来武汉各大高中九门学科的名师,给予考生们一些“锦囊妙计”。
语文:翻、捋、背、练、补、集
“六字诀”助大家针对性备考
姜冬霞,武汉市学科带头人,武汉市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教师兼硚口区语文教研员

离高考只有十余天了,语文该如何备考?姜冬霞送给大家冲刺“六字诀”:翻、捋、背、练、补、集。
“翻”就是翻看笔记本。把重要的知识再夯实一遍,曾经犯过的错误再警醒一下,答题的法宝再熟悉一次。
“捋”就是捋题型及答题步骤。进入高三,同学们做了大量的专题与套题,无论是哪类问题,一定都有其出题角度及答案的规律性,进行比对梳理,可以得出一些规律,从而举一反三。
“背”就是背高考古诗文。高考古诗文必背64篇是整个语文试卷中唯一明确考试范围的题目。最后十多天,可以将不熟练、写得不准确的篇目再默写一遍。
“练”就是限时训练选择题,口头训练主观题。重心放在选择题上,因为选择题是拉分比较大的板块,也是短时间内容易拉上来的板块。
“补”就是补充新型题目。每年的高考题都有创新,各地模拟题中的新型题质量都比较高,而且出题人也都在揣摩高考动向。关注那些与全国卷不同的题目,对复习是有益的补充。
“集”就是收集作文素材。比如科技类、教育类、经济类、法制类等各种题材,还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民族精神、脱贫攻坚等宏大主题类作文素材,做好“有米下锅”的准备。
数学:考前复习应注重细节,
做到这些可“踩点”得分
郑艳霞,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数学组教研组长,武汉市高中数学学科带头人,武汉市中心备课组成员及命题小组核心成员;徐雅斯,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高三数学备课组长

“历年高考题基本都源于课本,考前十天应回归课本。”郑艳霞提醒考生,应一方面关注课本中的基本公式、定理是如何推导的,用于解决怎样的问题;另一方面重视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熟悉其实际背景和解题方法,特别是必修3、选修2-3和必修2三本书。同学们可按照高考考点顺序在看课本的过程中梳理每个考点,在书本的基础上做到有广度,从基本原理出发,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和原理的网络,包括一些重要的结论都需要更好地梳理。
她同时表示,最好的复习资料就是自己的改错本和近期做过的试卷,在最后十天,数学复习不一定要做到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有针对性,归纳错题原因,列出5~8条考试时应注意的细节,例如函数的定义域、数学符号的正确使用、数列首项问题等等,还可阅读真题的参考答案,做到每一步均可“踩点”得分。
此外,数学是需要考前适当训练保持手感,通过训练,熟练做到根据题型列出解题步骤,根据难度控制解题速度,确保考试过程中做到难不烦,易不喜,会的“志在必得”,不会的“断舍离”,以平和稳定的心态,信心满满地完成答卷。
英语:可能出现复杂句式和熟词新义,
建议坚持训练、培养语感
田祥生,洪山区英语学科带头人,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高三年级组长

田祥生表示,现在的高考英语试题材料越来越多地取之于国外英文报刊杂志中原汁原味的文章,经常也会出现一些复杂句式和熟词新义的情况。所以同学们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每天朗读一些好的英语时政新闻文章,听高考英语听力真题,培养语感,体会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以及一些地道的表达方式。
第二,在考试过程中,有同学经常出现单词拼写错误,所以同学们要利用零散时间,时不时把自己易错的单词拿出来识记。
第三,每天都要做适量高考真题中的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来练习手感,摸清命题思路以及命题者如何设置陷阱,掌握答题技巧。
第四,做语法填空和短文改错后归纳考点,及时弥补语法方面的短板。
第五,至少背诵一篇不同应用文体中的优秀作文,熟记一些好的表达句式,特别是写作中的开头和结尾靓句。
他认为,最近几年的全国英语高考试题难度基本平稳,而且受疫情影响,预计今年的英语试题难度不会大于2019年。
政治:回归教材、联系热点,
做好时政知识和术语储备
张红平,青山区政治学科带头人,武钢三中政治教研组长、政治组高级教师

张红平表示,近几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在难度、题型、题量、试题风格等方面相对稳定,预计今年高考政治卷还是会延续以往风格。
“前段时间,同学们进行了时事热点专题复习及大量模拟训练,与课本直接接触不多,有一些知识还记得不准确。”张红平建议,在最后十多天的复习中,大家应该回归课本,夯实基础,加强对易错易混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的整理,加强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记忆,加强构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在宏观上驾驭知识。
对于新发展理念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宏观调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内需、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显著优势、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民族精神、文化自信、追求真理、联系观点、矛盾观点、群众观点、人生价值等考点,张红平认为要多加留意。
他同时认为,热点问题在高考中一般会以新情境的形式出现,以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做好时政知识和术语的储备工作会有利于应考,切忌死记硬背热点,要在了解相关热点的基础上,运用所学学科知识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认识热点问题。
总体上,预计今年主观题的立意将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话题的选择主要是反映我国各个领域、各项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弘扬正能量,增强四个自信。如脱贫攻坚(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污染防治、垃圾分类(绿色发展理念),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原因(我国的制度优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作用,典型人物的价值选择与价值实现等),做好“六稳”工作,落实 “六保”任务(宏观调控),民法典、涉港国安法(依法治国),抗疫国际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大国担当)等等。
张红平提醒,最后阶段,同学们可以把错题分类整理,纠错反思,总结规律,熟悉技巧。
历史:试题情景或趋向多元化,
进一步体现价值观引领
张尊健,武汉市历史学科带头人,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历史教研组长、文科综合组长

“今年高考与往年不同,是在抗击疫情背景下、新老高考过渡之时进行的。”张尊健通过综合研判,认为今年的历史试题可能会呈现三个特点。
第一,试题难度与2019年持平,不要奢望试题容易,毕竟是选拔性考试。试题情境会进一步优化,趋向多元化,如图表、漫画、故事等简单情境、综合情境都会出现,文字上的复杂情境会优化。42题开放题会进一步体现创新性和应用性。
第二,不回避社会热点,进一步体现价值观引领。通过试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抗疫过程中反映出的我国制度优势、科技作用、公共医疗、全球治理;国家治理中祖国统一、边疆治理、教育变革、交通发展和一国两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出的革命道路、建设道路等内容可能会成为命题点。
第三,试题会进一步体现学科素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会加强。
地理:加强信息获取能力,
规范学科语言表达
伍涛, 湖北省地理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武汉市地理中心备课组核心成员,武汉市第十一中学高三地理备课组长

伍涛建议,在最后复习备考的阶段,考生可重点做好三件事:回归课本;查看错题和用好真题;达成“把握主要地理过程、突出地理原理学习、加强信息获取能力和规范学科语言表达”四个目标。
伍涛表示,形成具备内在逻辑联系的知识网络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这就需要建立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同学们应梳理每一章节的核心概念,并通过基本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过程将这些核心概念串联起来,建立起高中地理知识的“全景图”,从而有效提升 “调动和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此外,对于区域地理的复习重点不在于把各个地区的位置记得多么精细(大概位置还是要明确),而在于能够根据区域内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格局,应用基本的地理原理,解释相应的地理现象。
同学们还应加强信息获取能力,也就是“审题”。审题可分为审材料和审设问,审材料要求我们找出材料中对应的位置、时间、数值、新概念、图表、关系等地理信息,审设问时建议大家对问题进行分解。
此外,每年总有不少考生主观题的问题都看懂了,解题思路也很明确,最后却没有拿到相应分数,原因是语言表达不规范,不能用学科术语有效作答。涉及到大气热力作用原理的尽量用“削弱作用、保温作用”等关键词来组织语言,涉及水循环的尽量用“蒸发(腾)、降水、水汽输送、降雨、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关键词来组织语言,涉及地质作用的尽量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关键词来组织语言。答题的逻辑和语言组织的方式,建议大家多分析、深研究近三年高考主观题的设问、材料和答案是如何组织和关联起来的。
物理:难度或接近2018年高考,
应把握标高、联系实际、精准答题
李玉白,湖北省物理特级教师,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物理教师

李玉白认为,2020年物理高考将是“平稳传承”+“适度创新”的主旋律。最后复习阶段,他给了同学们以下建议:
第一,准确把握标高,回归基础,回归核心。同学们常常深陷浩如烟海的模拟题、冲刺题、金考卷中间,头昏脑胀不能自拔。需知高考的“核心”是最基本的概念、最基本的规律和最基本的方法,偏怪是与“核心”格格不入的。今年高考,难度不超过2019年、接近2018年是大概率事件。所以最后阶段,同学们应跳出题海,回归课本。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复习的针对性。物理是一门源于自然、源于生活实践的实验科学。综合应用所学核心理论去理解、分析处理物理现象,作出合理科学推理,加以分析与综合,并适度创新,是高考选拔人才的必需。中等难度(或中等偏易)的综合性、应用性试题将占据物理试题的较多权重。要注重建模、科学推理以及计算能力的培养。
第三,规范训练,精准答题,增强答卷实效性。在试题难度不太大的情况下,规范答题显得更加重要。要加强答题过程、书写、必要的简洁叙述方面的规范训练,牢记“少丢分就是多得分”。
化学:冲刺阶段以“看”为主,
少量做题保持手感
汪毅,武汉市学科带头人,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高三年级主任

相较于之前的学习,汪毅建议同学们在最后十多天的冲刺阶段,以看题、看书、看整理笔记为主,做题为辅。
看题,首先是看近几年的高考题,全国卷的三套题和海南卷都要看;其次是最近做过比较经典以及自己犯错的题。怎么看?除了有答卷人的角度(学生角度,也就是怎么答的角度),还要有出卷人的视角(喜欢用什么素材、经常从哪些角度设问、如何通过问题或者直接或者间接考查课本知识等,就是怎么考的角度)以及阅卷人的角度(评分标准,即怎么改的角度)。
看书,是指看课本。要能看着课本,在头脑里浮现各种相关高考真题和模拟题。
当然,每天还是要有一定的练手时间。具体选择可以结合自己的不足进行针对性训练,可以是选择题限时训练,可以是实验题专项训练,甚至可以是某一类小题的最后磨炼,不管练什么,都不要做得太多。
汪毅最后提醒考生,要重视传统文化中与中医药相关的化学知识,重视化学实验和对考题有效信息的整体把握。
生物:回归教材反思错因,
考前“増分”大有可为
吴风胜,中学高级教师,武汉市第十一中学生物考研组长、高三备课组组长,硚口区高三中心组成员

吴风胜认为,生物是理科中偏向于理解和记忆的学科,考前正是提升的“黄金”时期,复习期大有可为。
吴风胜在对近两年高考生物试题分析后发现:选择题几乎每道题都可在教材中找到出处,涉及教材正文、问题探讨、资料分析、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课后练习、本章小结、科学前沿,甚至包括选学内容等。非选择题主要落在植物生理、动物生理、生态和遗传基本规律上,题干取材很多来自教材实验、课本图形、课后练习、技能训练等,很多答案是直接来自课本语言或依据课本相关知识及原理而设定的。选修部分考查频率最高的选修1是微生物的利用,选修3是基因工程,答案绝大部分可直接在课本找到出处。
他给考生提出以下建议:
一、回归教材,查漏补缺。认真细致地通看教材,不仅要熟悉主干知识如核心概念和原理,也要注意一些旁枝侧节的问题,如问题探讨、资料分析、课后练习、本章小结等。考生在看某知识点时,尽可能回想一下此知识是否曾经考察过,是如何考察的,进行必要的知识梳理。看书时,关注图文的转换:对于大篇的文字,能否转换成明了的示意图表示;对于图表,能否准确表述出其蕴含的完整信息。还可采用网络框架图细化法:根据每个章节的网络框架图,尽可能回忆起每个知识要点。
二、反思错因,更胜一筹。高考中拉开差距的主要还是一些语言表达类问题,这类题目考生往往是知道所考知识但却答不准、答不全,这就要求考生反思平时所做过的题目尤其是错题,将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进行比较,分析参考答案的表达方式,找出自己答案中存在的问题。
三、应注意实验设计思路,尤其是遗传的实验设计思路;选修1酶的应用和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这几个新增的内容。
(记者杨枫 向洁 郭丽霞 通讯员殷卫国 刘江华 陈鸣 苏敏 吴罕砚)
【编辑:张靖】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