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关注理论前沿,这一篇不能不看

长江日报记者秦孟婷

当前阻碍高水平开放的原因有多种,但根本原因在于思想的障碍,在于理念的转化。其中有以下三种片面思想比较突出。首先,认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缺资金,不缺市场,更不缺人才,不需要继续引进外资,也不需要加工贸易“腾笼换鸟”,维持目前这种开放水平已足够了。这是一种低水平的开放思想,是一种小富即安思想在作怪。说到底是一种怕苦、怕累、怕麻烦、怕困难,贪图享受、不求进取的无所作为的思想在作怪,发展下去非常危险。其次,面对全球化遇到的挫折和挑战心生胆怯,特别是以美国特朗普政府为首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兴风作浪,导致对下一步实行高水平开放,产生了忧虑,感到茫然,丧失信心,从开放的坚定支持者跌落为旁观者。最后,对下一步改革进入深水区,思想准备不足。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也是一个经济转型大国,高水平的开放不仅需要我们做出牺牲,付出代价,更需要我们从全球的视野和战略上来考虑把握历史的机遇和时代的使命。

——魏建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摘编自《北京日报》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顶层设计

要与国家治理要求相适应

对于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在根本上要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要求相适应。目前主要涉及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社会治理理念的现代化,即在价值理念上如何理解“何为现代社会”,以及以何种价值理念支撑当代中国推进现代社会建设并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第二个层面是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即在社会体制上如何看待国家与社会的结构性关系,并以此规范执政党、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不同主体的定位建构及其主体间的相互关系?第三个层面是治理机制的现代化,即如何在具体机制设计上支撑现代社会治理体系能够有效地运转起来?如何实现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等主体之间在社会治理领域中的合作共治?第四个层面是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即治理主体为贯彻践行现代社会治理理念,以及保障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和机制有效运转,应具备哪些基础性能力?从而为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顶层设计构建一个由“理念—体系—机制—能力”构成的整体性理论与政策框架。

——杨宜勇,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所所长、研究员、博导,摘编自《人民论坛》

形成公共服务

供给的社会选择机制

社会资源的开放配置,就是放弃公共部门对如养老服务、卫生与健康服务、教育服务、就业服务、弱势群体服务、公益与慈善等社会服务消费品的计划思维和封闭性做法,采用多元和竞争方式来配置资源。进一步说,就是把“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理念同样贯穿于社会服务和公益慈善领域中,在政府简政放权和打破垄断机制的同时,放开对社会组织发育和其他相关要素的限制,逐步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选择机制,从而降低社会资源配置成本,提高社会服务供给品质和效率。

无论在经济还是社会领域,只要有条件就应采用开放和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计划只是补充,垄断只是例外。因为,开放和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能够强化选择、培养多元、促进竞争,优胜劣汰,说到底是不可替代的绿色“保鲜机制”,社会领域也不例外。从目前的实际功用看主要有两点:一是政府需要通过增加社会服务供给,实现调结构、稳增长,而社会组织在这个战略布局中不可缺位。二是能够拉动经济和促进就业。社会组织的慈善公益的服务支出活动,带动个人、家庭、企业、政府等其他经济主体相应的投资和消费,产生支出的乘数效应。

——马庆钰,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摘编自《行政管理改革》

(记者秦孟婷整理)

原标题为《高水平开放的关键是理念的转化》

【编辑 华智超】

(作者:秦孟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