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干面、面窝有没行业标准?汉味“过早”等待一场集体升级

你“过早”一般怎么搭配?

(本报评论员 高翔)

清早出门,到惯常去的面摊下一碗热干面,再用竹签串上两只面窝。这,也许是许多武汉人“过早”的标配。

只是,你想过没有,自己为什么总爱到这家面摊?为什么隔壁摊子下出的面,口感差异这么大?

前不久,天津市餐饮行业协会成立煎饼馃子分会,并宣布将尽快颁布煎饼馃子的“官方标准”。

煎饼馃子要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此举立刻引发广泛争议。许多人担心,统一标准后的煎饼馃子会不再合自己的口味了,会变得不好吃了。

其实,地方小吃走上“标准化”的道路,煎饼馃子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之前重庆小面、扬州炒饭、沙县小吃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标准化是为了产业化,并以统一的标准合力向外推广扩张。

在这一点上做得最成功的是沙县小吃。2006年,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沙县制定了扁肉、拌面等8个小吃品种的制作标准,并在全国连锁推广,至今遍布全国的沙县小吃门店已超过3万家,还远赴海外15个国家。可以说,在沙县小吃的扩张道路上,统一的制作和经营标准,功不可没。

而且,地方小吃的“标准化”,并不排斥创新和差异化竞争。也就是说,统一标准后,你爱吃的夹肠夹香菜的煎饼馃子不是吃不到了,“标准化”只是提供一个统一的制作范本而已。

更何况,在这个统一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肯定要广泛地征求意见,在集思广益、融合各家所长之后,再制定出能为绝大多数经营者和消费者接受的标准。标准的制定过程,其实也是一次产业升级、制作工艺提升的过程。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问一句,我们武汉的小吃的统一行业标准在哪里?

武汉的地方小吃品种并不少,像热干面、豆皮、面窝等在早点小吃中也并不乏竞争力,但一旦走出了武汉的范围,基本就难见其身影。

这其中的缘由,还是在于经营者和主管部门,都满足于这些名小吃目前的作坊式经营状态。而且就像过去的武术门派一样,哪家稍有创新,受到客人欢迎,立刻如同秘籍一样珍藏起来,生怕隔壁的竞争对手偷学了去。

汉口球场街有两家热干面馆,都挺有名,两家共用一个铺面,共用一块牌匾,竞争了20多年,却绝对互不往来。甚至两家的老板,都没有尝过对方的面。但熟客们都知道,他们一家的面特别筋道,而另一家的芝麻酱特别香浓。如果把他们两家的长处合二为一?啧啧,想想都是无上美味。

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倒是真盼望热干面、豆皮、面窝们,能尽快出台统一的行业标准,一方面固然可以以统一的产品形象向外推广,另一方面就算不想把热干面馆开遍全国,至少也可以进行一次产业集体升级,提升市民们的“过早”体验。

【编辑:李茜】

(作者:(本报评论员 高翔))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