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访多位学者:农业农村、教育事业、就业优先内有深意

长江日报记者华智超 秦梦婷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各方做出了新安排,提出了新要求。在具体的事业发展和发展事项上,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报告提出的“三个优先”,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优先”既是发展的序位问题,也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意图。如何理解“三个优先”,怎样坚持“三个优先”?长江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专家。

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农业农村问题和关乎民生的教育、就业摆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先位置,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重申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张云飞看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教育权是最为普遍的人权,教育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现在,人民群众普遍期盼能够有更好的教育,能够享受教育发展的成果。就业权是最为基本的人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人民群众自我创造美好社会的重要途径,现在,人民群众期盼能够有更稳定的工作,希望能够在劳动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美好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三个优先”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

张云飞表示,从现实层面来看,“三农”问题方面,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市民和农民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在某些方面甚至存在着差距拉大的趋势。我国教育发展仍然存在着上学难和上学贵的问题,尤其是在“老少边穷”地区更是如此。教育不公是最大的不公,教育失误是最大的失误。至于就业问题,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过程中,由于受国际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企业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开工不足的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就业。从国内来看,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特别要重视就业问题。“三个优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直面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指向的是影响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短板问题,因此,它们最大程度地呼应了人民需求。

促进城乡双向流动是振兴乡村的关键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周伟林认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放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的背景下来看。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最突出的表现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我国社会发展不充分,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

在周伟林看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第二,坚持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前,社会上存在一些偏颇的认知,认为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是相互制约的、相互对立的。实际上并非如此。

要实现农村、城市之间的双向流动,才是振兴乡村的关键,才能够实现农业农村的持续发展,才能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十九大报告提出“城乡融合”,就是为了校正过去资源单向流动的状况,促进两者资源双向流动、互通有无。周伟林表示,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城乡融合”的含义。第一,城乡之间要相互借鉴优点,避免不足。英国的花园城市理论创始人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了“磁铁理论”,也即农村和城市双方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例如农村的风光比较好、空气比较好、关系比较亲密,却缺乏就业机会和资金,所以发展很缓慢;同样地,城市资本更充足、就业机会更多、公共服务更便利,但是生存成本更高昂、交通更拥堵、环境污染更严重。因此,城乡融合,就需要将城乡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打造有活力的、有就业机会的、资本充足的、发展潜力大的、生态宜居的、服务便利的、人际关系融洽的城乡。也就是说,城市化不应是追求城市发展、农村萧条的城市化,而应是追求城乡融合的城市化。

第二,城乡等值,也即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无论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都应该享有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都应拥有丰富的文化、健康的发展、良好的生态。

兼顾教育的创新发展和公平发展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刘亚敏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表明我们党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刘亚敏认为,目前我国仍然面临教育投入未能得到优先保障、教育资源未能得到优先配置、教育发展未能得到优先规划等问题。我们要认清“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两层含义,一个是在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上要优先,二是在对教育改革、发展、投入、保障等实际措施上要优先。要不断扩大教育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从制度与机制上明确优先保障公共教育经费投入法定增长。

张云飞指出,在实现教育创新发展的同时,要将教育公平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教育权,将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中,将“老少边穷”地区作为教育投入的重点,明确各级政府的教育投入、教育管理和教育监管的责任。在运用社会资本发展教育产业的过程中,必须防范和打击市场失灵造成的负面问题。

要实现充分就业还要提高就业质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王长城教授认为,在当前的经济和社会状况下,劳动依然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手段,收入的获取依然是以就业为基本保障。因此,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

王长城指出,就业质量不高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质量低下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就业领域里最为突出的矛盾。提高我国的就业质量,需要从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高度出发,多管齐下。在国家层面,应该把就业优先作为一项重要国策,并与完善劳动力市场、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企业,同时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保障措施,保证每一个就业者在参与社会劳动的过程当中都享有正当的权利,大力推进非正规就业、提倡个人自主创业等各项措施紧密联系,协调实施。

王长城强调,收入只是就业质量的一个维度,就业质量还包括劳动时间、劳动强度、社会保障等方面。仅仅是对就业的认识上,就有从全日制的就业向非全日制、非正规就业群体的扩大,乃至新兴的互联网就业,这需要全面的制度和政策跟进。

原标题为《“三个优先”,直面突出问题呼应人民需求》

【编辑 华智超】

(作者:华智超 秦孟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