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记者泪洒讲台 应聘者现场拜师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宣讲会走进华中科大受追捧

▲知名摄影记者邱焰向大学生们讲述从业经历

记者杨佳峰摄

▲大学生踊跃提问

记者杨佳峰通讯员余悦

“听了今天的宣讲会,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做新闻人的梦想。”29日下午,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在华中科技大学举办的宣讲会上,6名资深记者和青年记者分别讲述了自己的从业故事,打动了在场的学子。其中,知名摄影记者邱焰回忆汶川大地震的采访时,忍不住泪洒讲台。台下大学生掌声阵阵,被记者的职业情怀深深打动,纷纷表示要加入长江日报报业集团这片新闻“沃土”,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新闻理想。

知名摄影记者泪洒讲台 研二学生现场拜师

残垣断壁、手捧遗像、呼天抢地……当知名摄影记者邱焰在宣讲会上用PPT向大学生们介绍10年前他拍摄的汶川大地震一幅幅新闻照片时,突然不能自已,嗓音沙哑,泪洒讲台。“我很少看这些照片,每次看了都挺难受的。”今年57岁的邱焰说,“看到这些照片,我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当年那些因地震而受灾的孩子。尤其是我拍摄过的‘什邡小子’,因心灵创伤外出打工都很难。”

“看着自己作品中的孩子而流泪,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是记者的职业情怀。”来自武汉体育学院的研二学生张希祉在现场站起来向邱焰致敬。他当即表示,他非常喜欢摄影,尤其是新闻摄影,很熟悉邱焰老师的新闻作品,也很想通过这次招聘活动成为一名摄影记者,成为邱老师的学生,把前辈的职业情怀传递下去。

工科出身的邱焰做了24年摄影记者,其新闻作品7次获得中国新闻奖、2次获得荷赛奖、3次获得华赛金奖。面对张希祉的请求,邱焰积极回应,并勉励张希祉:“只要你有梦想,来长江日报,我会全力‘顶’你。”

出版28本著作,2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在境外举办40余场绘画展和摄影展,采访过5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六大洲60多个国家讲述“中国故事”近200场,以公共外交促成“冰岛·中国文化节”等多项中外文化交流项目……长江日报高级记者、中国知名公共外交活动家余熙讲述了自己与长江日报的34年“情缘”而拒绝“挪窝”。他说,当年很多人邀请他去北京从事新闻工作或者从政,他都婉拒了。“我个人的发展就是一个例证,长江日报的舞台足够大,只等你的才华”。

今年63岁的余熙依然奋战在新闻一线,“跨界”活跃于新闻、写作、摄影、绘画、公共外交等领域。

与习总书记握过手的记者杨文平从业十多年,目前已是长江网负责人。他用自己在长江日报的成长经历,鼓励大学生不要怕“毁约”。他说,18年前在长江日报求职时,他已与一家企业签约。最终,他“毁约”放弃了那家企业,选择了长江日报,至今不后悔。

杨文平还向在场大学生展示了他于2000年在长江日报实习采访时的一张报纸。他说,在长江日报当实习生时,他的一篇舆论监督作品刊登在报眼位置。这令他非常兴奋,也深深感到这是一份尊重人才、尊重新闻价值的好报纸。十多年来,杨文平收获累累。作为第26届中国新闻奖获奖者代表,他与全国其他优秀新闻工作者代表一起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习总书记接见,当面聆听了总书记的讲话。“总书记的鼓励让我不忘新闻人初心。正是在长江日报这个舞台上,我实现了人生的新闻理想”。

“90后”在大家庭中 快速成长为新闻新秀

有着69年历史的长江日报培养了大批知名记者,也涌现出一批“90后”新闻新秀。作为将长江日报直播首次带入全国两会的全媒体青年记者,杨蔚现场向大学生们讲述了此次长江日报记者如何在全国两会报道现场积极工作,将“武汉声音”传递给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直播过程中,她不满足于采访来自湖北的全国人大代表,“逮着”其他省份的人大代表问他们对武汉的印象。最终,直播赢得了60万名网友关注和点赞。

学哲学出身的“95后”评论员华智超,进入长江日报之前没写过评论。仅用了一年时间,她就快速成长为一名评论员,从笔尖流淌出温度,用文字传递出价值。华智超说:“长江日报是一块好的‘磨刀石’。刚开始,我写一篇评论需要反复修改,5次、6次、7次……经过很多次磨炼,我最终能做到一次‘定稿’。这是一个不断‘磨刀’的过程,也与长江日报评论部许多同事毫不吝啬地分享自己的经验有很大关系。”

作为《早安武汉》栏目主播,年均直播百余场,“90后”徐佳把大型直播做得风生水起,参与过东湖绿道一期、二期开通,“汉马”,武汉地铁3号线、6号线、8号线开通,武汉取消ETC收费等重要直播任务。徐佳说,移动直播很适合年轻人,它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维度,能挖掘出更多新闻价值,呈现更多新闻“本真”。

五旬母亲代女儿现场求职 “90后”从国外媒体辞职回汉

“我从青年时期起就是长江日报的读者,对这份报纸很有感情,希望女儿能进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工作。”今年50岁的漆春秀来自新洲区汪集街农村,此次专程赶到宣讲会现场,代替女儿来应聘,在互动环节拿过话筒向全场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漆春秀说,女儿目前在华中科技大学读大四,学的是国际商务专业,英语过了专业八级。她非常喜欢新闻工作,觉得自己很适合长江日报报业集团英文报的采编工作。“女儿今天要考试,受她委托,我专门过来参加宣讲会并投递简历”。

“听了宣讲会后,我倍感振奋,希望能走进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工作。”今年25岁的何毅敏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市工作了两年,这次决定放弃国外生活,回到武汉就业。他说,他从墨尔本莫纳什大学传播学专业毕业后,在当地一家华文媒体“亿忆网”从事采编工作,现在觉得长江日报报业集团这个平台很不错。

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读研三的张浩哲说,长江日报是一份有情怀、坚守新闻理想的报纸,他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个加入长江日报的机会。在华中师范大学读研二的王同学则表示,听完此次宣讲会,他认为长江日报更灵活生动、有情怀、贴近民生。

【编辑:刘派】


(作者:杨佳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