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理解的“文明”是谁塑造的

过去500年间,欧美国家一度主导了世界秩序的形成。他们将非洲、大洋洲、美洲等地土著人视作“化外之民”,将亚洲社会定义为“半开化”状态,而把自己放在文明的最高端。如今,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有了巨大提高,但西方中心视角的“文明等级”的格局和观念仍在发生影响,成为我们理解世界和自己的某种不自觉的意识。这种局面是如何造成的?三联书店出版的新书《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提供了某种答案。近日,读加君专访该书主编刘禾,她指出,人们对于文明等级的认识和理解,均是由欧美国家塑造的,是他们赋予给全世界的。


“地理大发现”之后,西方文明国家最为重大的事情就是向利益世界进军、开辟殖民地 图为伊凡·康斯坦丁诺维奇·艾瓦佐夫斯基作品

地理大发现更是文明大发现

15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完成了人类对于地球海陆分布的全面认识,其最直接的成果是人类地理知识的跃进。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诞生了现代地理科学。这个新的现代地理学,又对人类历史的许多方面,产生了强大影响,包括文明论的问题。

刘禾介绍,在人文地理方面,西方归纳出一个大系统,综合人的体质、社会组织、经济形态等方面的特征,建立起了全人类的谱系。在这个地理谱系中,各地的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是极其重要的一项,是西方提出“文明等级存在地理特征”的基础。他们提出了强大的“人地系统”,一条条客观规律被提出。这是西方人的“天人合一”论。

“这一认识鼓舞了许多学者在这个方向上的探索欲望。环境决定论、社会达尔文主义、国家有机体理论等,都是人地关系研究领域的成果、假说,也都曾推动了文明论的建立。它们在论证文明等级的形成、文明与野蛮的关系等基本问题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刘禾说。

继地理大发现之后,法律、主权、科学、宗教、利益、霸权等等概念都被提了出来。国家边界被重新定位。海权作为一种新的地理威权,它被宣称只属于“文明国家”,“谁拥有了海洋,谁就拥有了世界”,表达的既是强权,也是资格。

“非洲热带人,也学欧洲绅士穿起了高领装”

欧美人塑造的文明等级,含有一套由低到高的排列标准,将世界各地的人群分别归为“野蛮的”、“蒙昧/不开化的”、“半开化的”、 “文明/开化的”,以及“明达/启蒙的”五个等级。

“经过几个世纪的变化组合,它慢慢趋向稳定,到了19世纪初,一套经典化的论述彻底形成,甚至被编入国际法原理,写进政治地理教科书,嵌入欧洲国家与其他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最后形成欧美国家认识世界的基础。”刘禾说。

而且,这个认识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深入人心”,既让西方占有“野蛮人”土地不仅具备了合法性,甚至连被征服者也心悦诚服。西方人主导的文明等级论,成为其他地区人民用来确认自己身份和存在的方式,确认自己的“野蛮与落后”。

于是,一部新的世界历史被掀开,一类新的民族国家关系被建立。

刘禾指出,这个全新的世界,是一个全面的利益世界,地球上几乎没有什么角落可以游离在外。所有的人都要按照一个规则行动。西方主导的文明,使所有的地方、所有的民族越来越相似。

“就连非洲热带的人们,也学着欧洲绅士的样子穿起了包裹严实的高领装”,刘禾调侃道。依托新的全球观,西方将整个人类纳入进化理论中,将空间差异整理为时间差异,即文明进化程度的差异。人类社会似乎从来没有过真正的空间差异,而只有时间上的、也就是进化上的差异。

与中国的“华夷之辨”有很大差异

但是刘禾指出,文明与野蛮的分野,并不是一个横空出世的观念意识,在古代中国、古代罗马都曾流行“华夷之辨”、“文野之辨”之类的观念。

“只不过,这两种文野之辨有着十分不同的内涵。”她认为,古典的文野之辨,文明一方对于野蛮一方,除了要“怀柔远人”、“边境晏安”之外,基本别无所求,更恨不得以长城永久隔限其往来,中国和罗马帝国都修过长城。而后发的西方文明,对于野蛮一方,却要侵入、剥夺、改造。

文明的大发现与资源的大发现相互结合,使一套新的全球行为准则被创造出来。对于自然资源,谁没有开发利用的“文明”水准,谁就要让出开发的权利。例如,在美洲,只要是没有被耕种的土地,就会在地图上被标为无主的荒地,殖民者就可以合法地占据,而无论这里有没有印第安人的部落。

“在大自然面前,文明成为一种资格,文明程度越高,占有自然的资格就越强”。刘禾指出,这种认识让西方主流社会产生一种文明的优越感,它包含经济技术的先进性,也包含制度的现代性,在精神层面,还有文化意识形态上的科学理性。所有这些令文明者产生了世界领导者的自我定位。文明,由于其物质与体制上的一些不可否认的先进性,因此在其对野蛮进行干预、改造时,便获得了一种合理性。

“这一切,在今天,都迎来了反思的时刻。”刘禾说。



刘禾

【访谈】文明等级论的幽灵还在游荡

对待“野蛮人”,他们用了太多野蛮手段

读+:在你看来,地理大发现有着怎样的重要性?

刘禾:地理大发现后的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现实世界,一个“神文地球”变成了人文地球。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人类成为地球的真正主人,人类的最高层社会组织——国家的概念与价值日益强化。这是一个巨大的政治进步。国家主权概念,首先在文明国家群体中成熟起来。

读+:欧洲文明等级观念出现后,是如何逐步塑造世界秩序的?

刘禾:大致是两条路径同时进行。首先,他们确立了欧洲大陆自身地缘政治的文明形式。通过一系列战争和谈判,他们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格局。欧洲划定了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确立了国家主权至上的国际基本原则。德国原来所在的地方诸侯林立,但慢慢统一起来了。在威斯特伐利亚,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它使一些规则以“法”的形式出现,并以此影响、规范着国际社会。往日一统天下的神权世界趋于瓦解,主权国家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国家之上不再有任何权威。

另一条路径,则是在殖民化的过程中,重塑世界其他地方的版图和规则。

读+:殖民化过程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刘禾:“地理大发现”之后,西方文明国家最为重大的事情就是向利益世界进军、开辟殖民地,许许多多作为欧洲人前进记录的新地名在世界出现。

在19世纪头75年里,西方国家平均每年占领21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而在其后25年里,平均每年占领62万平方公里殖民地。仅英国一国,1815—1865年间,英国每年平均扩张和兼并25.9万平方公里土地,用他们的说法是,“世界前所未有地统一为一个整体。”

但在欧洲实行的国家主权的概念,在“非文明地区”,完全变了样。他们以文明的名义,对“非开化的国家”实施“代理管理”。从表面上看,文明逐渐成为高于国家主权的东西,在进行文明对话的时候,政治可以让位,但其实质是,文明成了为政治开路的借口。

努力用殖民、合并及征服的手段来拓展空间,成为“文明国家”一以贯之的目标。

读+:非洲地形地貌复杂,而国家边界却出奇地笔直,这背后是欧洲“文明等级观”的体现吗?

刘禾:在1885年的柏林会议上,英、法、德等殖民大国在谈判桌上用铅笔线条勾画了非洲殖民地国家的分割边界,简单而又笔直。例如埃及和苏丹边界的一部分是北纬22度,南纬22度线则成为纳米比亚与博茨瓦纳之间700公里的边界线。

这类经纬线边界无情地分割了许多部族聚居区,而根本没有考虑非洲众多部族、宗教、语言、传统习惯及复杂的部族关系。经纬线是科学的产物,但用作古老土地上的人文界线,是粗暴的。

在广大的殖民地地区,“未开化”的地区,西方更少使用他们在欧陆地区使用的那一套“法”的原则。他们有区别对待不同文明等级的地区。

读+:在殖民化过程中,他们最常用的手段是什么?

刘禾:其主要手段是瓜分,或者说是文明强国对世界的再分配。地理大发现证明了海洋的重要性,人类在对世界进行瓜分,首先是从海洋强国开始的。从海洋,到海岸,到内陆,这是新的文明在地球上扩展的地理程序,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建立都有这个过程。

定位中国文明“半开化”是一个错误

读+:在中俄尼布楚谈判中,中国代表团一方,康熙皇帝派出了两个西方传教士加入其中,你如何看待他的这一举动?

刘禾:康熙是一个有大智慧的皇帝,他这里虽然采用的是“以夷制夷”的传统思维,但已具有强烈的现代性意识。他同意采用基督教的仪式,同意用拉丁文作为条约主要文本的文字等,看起来都有违中国传统,但为了求得谈判的成功,他可以适当做出让步。康熙身上有一种中国人的文明智慧。

读+:康熙那个年代,在西方人眼里,中国大致处于什么样的文明等级?

刘禾:在国际法的经典文明等级标准中,中国被规定的位置是“半开化”国家。我们作出这种判断是有依据的,从晚清梁启超等人编译的文字可以看出。有意思的是,像梁启超、康有为这些人,他们基本也是认同西方这个判断。他们或是公开承认,或是默认了自己“半开化”的文明身份。

问题是,文明等级论不但在晚清和民国时代被人们普遍接受,它至今还驱动着人们的发展观,刺激着人们对历史进步的想象。

读+:西方对待中国与对待非洲有什么不同?

刘禾:在他们眼里,非洲属于野蛮地区,而中国有了一定的文明。西方在中国所遇到的难题,超越了他们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所遇到的难题。由最初直接的战争、到互相封闭,一直到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双方进行贸易往来,西方所采取的手段、策略是多种多样的。

他们之所以手段多样,我想主要由两个重要因素导致的,一是中国文明所表现出的韧性,让他们无法像对待非洲那样简单粗暴,二是他们自身对中国认识的不断进化、深化,西方对“中国文明”的定位在不断调整。事实证明,他们当初对中国的文明等级定位是很有问题的,这一点越来越成为他们的主流共识。

文明等级论是威胁世界和平的导火索

读+:有人说,欧洲经过近几个世纪的演化,早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欧洲,“文明得有点过度了”,对此你怎么看?

刘禾:这还是一种欧洲文明等级优越感的表达吧。依我看,欧洲人自身的文明等级论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深入人心。在中国,它迄今仍作为一个内在的历史逻辑,推动着我们今天的发展主义。在欧美国家,它更屡屡成为威胁世界和平的导火索。

读+:中国的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对欧美文明等级观念会有怎样的影响?

刘禾:中国现在是世界大家庭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刚才提到了,他们正在和必将调整他们的文明等级观念。直白地说,如果按现有趋势发展下去,如果时间尺度够长,整个欧美主导的文明等级观念是要被逐渐消解,甚至颠覆的。

读+:如今欧美文明地位已经在遭遇挑战,依你看,未来世界秩序会变成什么样子?

刘禾:总的说来,今天的国际秩序可能有了一些变化,但大体上仍是欧美占主导地位。这个基本格局没有变。世界秩序仍然是地理大发现后之后所确立的那个秩序,它仍在延续。当今世界主要矛盾,仍是贫富分化悬殊,各国发展的严重不平衡,而不是其他。未来到底会怎么演化,还有待继续观察。

读+:如果说欧美文明等级观念需要批判,再造,你有没有具体建议?

刘禾:我们不是要把现存的文明论给完全掰倒。我们不是开药方的人。我们没有答案。我们只是希望,人们要懂得自己的过去、现在是从哪来的,得了解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

手记

大视野

刘禾与田晓菲、刘剑梅并称“北美三才女”。其中田晓菲是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的夫人。

这里所指的“北美才女”,其实应该有一个范围限定,特指近几十年留学美国的那些中国女性。

刘禾的丈夫是李陀。上世纪80 年代,李陀在中国文坛被公认为读书多、视野开阔,是那种对文学理解时有创见的人。他以文学玩票者的身份而差点成了文坛领袖,但终究因为“爱玩”,而没有成为学院意义上的文学大家、文艺理论家。他以个性化的真知灼见影响了那个时代的作家群。

他们两口子的家,现在安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陀早已退休赋闲,刘禾却正处于学术爆发的黄金期。她在学术观点上与国内的汪晖等人有呼应共鸣之处,在世界范围内,则堪称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一方重镇。

观察刘禾履历的中后期——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专业出身,执教柏克利加州大学及密西根大学多年,现今任职哥伦比亚大学做教授——我们会觉得她是一个极其洋派、西化的现代女性,但是只要再稍稍前溯,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她是老三届学员,到河西走廊武威地区插过队。

她很少谈及自己的事,但个人与国家的互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在她身上都有丰富体现。如果要讲述“中国故事”或者“美国故事”,她都很有话说。

但她没有选择从事文学创作。这本《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融合了政治、历史、经济、文艺理论等众多学科研究者的心血,唯独与文学抒情没有直接关系。也许正是基于浓得化不开的中国背景和足够宽广的世界眼光,作为主编的刘禾非但没有被西方学术大词淹没,还在众声喧哗中为我们重新审视“全球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作者:刘功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