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在线| 孩子学习“马虎”其实是因为不熟练

熊菲:汉阳区西大街小学数学教师,武汉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家长“千年一瞬”:我的小孩今年读五年级,平时考试他那些难题、附加题都能做出来,做错的常常是那些前面的简单题目。这是什么原因?有什么解决办法啊?

熊菲:我也是一位五年级孩子的家长,这一类问题,是很多孩子都存在的共性问题。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教育意识的提升,孩子们的见识广度和智力水平明显更胜于七、八十年代的我们,接受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记忆力也都更为强大,这些都是当代孩子的优势。但是同时,现在的孩子比较急躁、缺乏耐心、学习“浮”于表面,“静”不下来,学习中就容易造成“基础题东错西错,拓展题胜券在握”。另外,从孩子自身的角度来说,这种现象说明孩子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但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方面还是存在较大的问题。家长需要认识到,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扎实的基础,仅靠聪明是走不长远的。

对此,我的建议是,家长要有“不扭转不罢休”的决心,将关注点从附加题挪到基础部分。其次,家长要关注孩子学习习惯、磨练学习意志,比如强化“读题审题——理解分析——规范答题——检查作业”的基本方法,家长还要与孩子共同商定规矩,如当天的作业自己检查对错,家长重点查作业是否整洁、是否有条理、是否规范,第二天再“回头看”,将前一天的错误一一过关。其实计算方面的错误,所谓的“马虎”,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不熟练,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就是在不断地练习和反思总结中慢慢提升的。此外,家长还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心理,有时心理上的抗拒、不接受也会导致“不该错的偏要错”,这比培养习惯更为艰难。

家长“佳木82”:老师们经常说小学是养成学习习惯的阶段。那具体有哪些学习习惯?家长要怎样做呢?

熊菲:从常规角度看,主要有:规范书写、认真审题、独立作业、不拖沓、预习和复习、认真听讲、主动探究、善于倾听、敢于质疑、检查作业、及时订正等等。语文还有课外阅读、勤做笔记的习惯;数学还有勤打草稿、整理错题的习惯等等。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

如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可以先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材料阅读,等孩子适应后,再逐步扩大阅读的领域。刚开始不要强迫孩子要读多长时间,应该以鼓励为主,然后慢慢延长。

反之,克服坏习惯要用减法,而且尽量“连减”。记得我们班一年级时有个“小调皮”,总克制不住课堂上自由下位的毛病,家长打骂也无济于事。老师将孩子叫到身边,说:“我们玩个打赌的游戏。我发现今天上课你下位了5次,如果你明天只下位4次,老师就认输,可以吗?”第二天,孩子果真少下位一次;过几天老师又提议再减少一次,孩子又轻松做到了。

何芬:江汉区红领巾学校阳光校区语文教师, 江汉区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家长“杨大亮”:我家孩子的问题在于语文方面。其实她阅读、作文都还比较好,出错的总是像拼音、标点这种地方。我该怎么帮孩子纠正这种问题?

何芬: 语文是一门生活学科。“语”是语言,把别人的话“听”明白,把自己的话“说”明白、“说”精彩;“文”就是把别人的文章“读”懂,把自己的思想“写”清楚、写精彩。孩子阅读、作文比较好,说明孩子的语文积淀、语文素养好。

拼音、标点是知识层面,也就是语文的基础部分。这种知识层面的内容,往往需要“正确重复”,也就是练习。就像舞蹈家,随意做一个舞蹈动作,都比我们优雅,因为她每天都在练下腰、压腿等基本功。基本功的扎实与否只在一个字:练。所以,拼音不熟练,首先背熟《声母表》、《韵母表》、默写。然后买几本带拼音的读物,用尺遮住下面的句子,进行拼音“扫读”训练,就是只看拼音,看能不能读懂句子。开始肯定速度很慢,遇到了难拼的词语心烦意乱,然而在训练中,见得多,自然就熟了,渐渐就能只看拼音,读懂文字。

标点的运用中,句号、逗号、感叹号不容易出错。有几种需要注意,书名号、省略号、引号、破折号、分号、顿号需要“集中”训练。大家可以先在《新华字典》后面的标点符号运用部分找到这些标点的作用,然后每周进行一种标点符号的专项训练。如书名号训练,第一周每天找出一些含有刊物、读物的句子,让孩子把标点打上去。第二周,找出一些含有省略号的句子,或者段落,再让孩子把省略号标上去,思考,省略号的意义。

何芬: 我认为最重要的学习习惯就是“专注”。“专注”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情,集中精力把这件事情做好。“静极生慧”,孩子刚刚开始做一件事情时,需要十分钟左右才能进入状态,这个时间可以称之为“预热”,接下来才能投入到这件事情中。如阅读故事,可能要看一会儿,才能渐渐进入佳境,走入书中的情节,和文本对话;写作业也是一样,开始还是浮躁的,专注地写字,写着写着就静下来,心里只有这一件事情。

在孩子写作业时,要明确“只写作业”这个目标。遇到不会的题目,先空着,不要做一题问一题。需要查字典的字,先用拼音代替,写完了一起查。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让孩子以40分钟为一个单位,40分钟后可以自由活动十分钟,再开始下一个“40分钟”。 (记者刘嘉 整理)

【编辑 舒筱】

(作者:刘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