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翟晓林
温斯顿·丘吉尔有一句名言:“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此后,“黑狗”成为英语世界中抑郁症的代名词。昨天,年轻演员乔任染的意外身亡,让“抑郁症”这个词又强势占据公众视线。
蒙克《呐喊》,1894年
因抑郁症自杀的人很多,仅在演艺圈,香港的张国荣、美国的罗宾·威廉姆斯,都是有巨大成就的演员,其逝去令人扼腕叹息。
在英国首屈一指的精神科医生安东尼·斯托尔(1920-2001)所著《丘吉尔的黑狗》一书中,我们发现,丘吉尔、卡夫卡、牛顿,也都有强迫性精神官能症。但斯托尔认为,抑郁症等负面心理往往是非凡成就的一条鞭子,如丘吉尔、卡夫卡和牛顿的人生显示的那样,内心的鏖战缠斗会激发无限潜能。
“黑狗”咬住众多名人
除丘吉尔,饱受抑郁症折磨的大人物名字还有一长串:歌德、舒曼、雨果、伍尔夫、马丁·路德和托尔斯泰。
丘吉尔1944年谈及年轻时的抑郁,“当一列快车通过时,我不敢站在月台边缘,非得退到后面,最好有个枕垫之类的东西挡在我跟列车中间。绝望不绝如缕。我完全不想走出去”。他甚至不敢睡在阳台旁边,“我还不想告别这个世界,但那种一跃而下的念头却会钻进脑子里面”。
牛顿50岁时患病,跟朋友断绝往来,指责身边的人设计陷害他,一度不再与人交谈。
卡夫卡则有自我认同缺失感,与不熟悉的人相处,“整间屋子就直压我的胸口而来,压得我一动也不敢动,仿佛随时都会惹他们不高兴,一切都变得绝望起来”。
蒙克《忧郁》 1891年
父母引来“黑狗”
以丘吉尔等名人为例,斯托尔试图对“黑狗”的成因进行分析。遗传因素和童年环境,是他着重关注到的因素。
首先是体格,它与性格大有瓜葛。
丘吉尔少时身材矮小,骨瘦如柴。就读中学预备学校时,男同学拿板球砸他,吓得他躲到树丛后面。这次羞耻使他痛下决心,绝不再示弱,也不再输给别人。
18岁那年,在表兄弟和兄弟的追赶下,为不被逮到,他奋不顾身从桥上一跃而下,那一跳近9米高,结果摔裂一个肾脏,3天昏迷不醒,卧床近3个月。这种“匹夫之勇”全来自一种决心,为克服先天的体格弱小。
换句话说,相当程度上,他强迫自己跟自己内在的本质作对。
卡夫卡则厌弃自己的身体,拿它跟父亲的身体做比较而自惭形秽,“我最大的障碍就是身体状况,这种身体,做什么事都不成”。他写到自己的身体时,仿佛是在写一个与他分离的外在世界物体。
其次,童年阴影。
丘吉尔童年时受尽父母冷落。对应亲情的匮乏,他最早发展出的性格特征是野心,“万一不能成功,那一定会让我一蹶不振。因为,除了满怀的雄心壮志,我别无所恃”。
卡夫卡则回忆,一天夜里,他哭着要水喝,父亲将他一把抓起,丢到外面阳台上。“好多年以后,只要一想到那个巨人,我的父亲,最高的权威,夜里不分青红皂白将我从床上拖出来,丢到阳台上,好像在他眼里我完全无足轻重,心里就痛得要命”。他对父亲的埋怨——他,一个奴隶,活在只为他一个人而设的法律之下——在《审判》的倒数第二章“法律之前”,以寓言的方式,由牧师对K讲了出来。
牛顿刚满3岁时,母亲改嫁,他被丢给外婆抚养。直到他11岁,母亲才搬回来。牛顿始终无法信任别人,与他童年突然被剥夺了母爱大有关系。任何批评都被他当成是一种伤害,并害怕属于自己的东西会遭人盗取。
丘吉尔
“黑狗”能鞭策成功
抑郁症毁了很多人,但斯托尔认为,它也有巨大的正面作用。
是什么让丘吉尔做出了别人好几辈子才能望其项背的事业?斯托尔道出玄机:许多忧郁症患者都拒绝让自己休息或放松,因为他们身不由己。万一外在环境迫使他们无所事事,乌云就将压顶而来。1915年5月离开海军部,年方30就赋闲,1945年竞选失败,以及最后退休,丘吉尔都是这种情况。每当公职一空下来,为了应付忧郁来袭,他就得想尽办法排遣,包括绘画、写作与砌砖。
布伦丹·布拉肯回忆丘吉尔,“他不能闲下来,一闲下来就陷入颓丧。退休之后,他每天都祷告,只求一死”。
吊诡的是,内心对绝望的久久品咂,却使丘吉尔成为1940年英国一败涂地之际的唯一力挽狂澜者,“换作是一个头脑清晰的领袖,可能已经宣布放弃了。丘吉尔却和任何一个识时务的政治家不一样,正因为他终其一生都在跟自己的绝望战斗,只有他才能够告诉别人,绝望是可以战胜的”。
斯托尔告诉我们:抑郁其实是人类当中的智者向内思考、回归内心的最有效形式之一。因为痛苦可以唤醒人的意识与创造力。
丢勒《忧郁之一》,铜版画,1514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