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读书会】人民中学校长杨阁:用《论语》智慧引导人生

“少年时读《论语》学为人的道德,青年时读《论语》学做人做事的方法,中年时读《论语》关注内心修养。”4月4日,武汉市人民中学校长杨阁做客长江日报校长读书分享会,与300余名学生、家长分享他读《论语》的心得。

自幼年始,杨阁数次通读、吟诵这部儒家经典,每次都有新的收获。“半部论语治天下”,杨阁认为,两千多年来,《论语》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就在于它的包容与博大,其中蕴藏的智慧,值得一读再读。“每个人一生中至少要读三次《论语》”。

武汉市人民中学校长杨阁 记者彭年摄


少年时读《论语》上好人生第一课

分享会上,杨阁跟学生们开玩笑,说做人一定要诚信,“没有信用的人连信用卡都办不了”。诚信,是《论语》给杨阁上的人生第一课。

杨阁记得自己读小学的时候很淘气,有时候为了出去玩,会撒谎编理由,母亲严厉责罚他也没有改过来。杨阁的祖父知道后,有一天把他叫到跟前,给他读了一段《论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祖父告诉他,小孩子一定要诚实,如果说假话,就会失去信任,不知道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可以做什么。

祖父读过私塾,小孩子们都尊称他为“先生”,很听他的话。杨阁说,自己当时还小,对祖父讲的道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但从他温和的目光里,他记住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一直记到现在。“这种启蒙对我的成长非常有帮助”,杨阁告诉现场的学生们,少年时读《论语》,可以重点学习其中关于孝亲、诚信的阐述。“少年们铭记于心,能让人生不跑偏”。

杨阁现场诵读了《论语》中的一段:“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是说,有许多人把“孝”理解为赡养父母,可是狗和马不也有人养吗?如果不尊敬父母,与养狗养马有什么不同呢?杨阁记起,多年前,他有阵子因为工作繁忙,回家跟父母说话的时候不耐烦,语气生硬。当时他的孩子还在读小学,刚学习过《论语》,就拿其中这段话批评爸爸,要爸爸好好跟爷爷奶奶讲话。杨阁非常感慨,反省自身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论语》对孩子的影响。

青年时读《论语》学会做人的智慧

今年春节时,有个毕业多年的学生给杨阁微信拜年。微信中说,初三毕业时,杨阁在她留言册上写了两句赠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位学生说,两句赠言给了她很大的鼓励,从武汉到深圳,她白手起家,如今在行业内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多年来,她一直把这两句赠言铭记于心,激励自己不断奋斗。

这两句话,杨阁自己也一直谨记。大学时,他在图书馆中再次精读《论语》,在阅读中思考做事、做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就在这时成为杨阁的座右铭。他告诉现场听众,年轻人一定要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而路程遥远。

“《论语》中有许多朴素的智慧,能指导年轻人的人生之路。”杨阁举例说,很多人都会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必行,行必果”都出自于《论语》。直到现在,他做决定之前都习惯要换位思考一下,要求别人做什么事,想想自己是否也愿意这样做。如果做好了决定,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中年时读《论语》关注内心和修养

杨阁今年47岁,成为一名校长,也已经有10年了,《论语》一直是他的案头书,办公桌上和家里的书架上都有一本《论语》。有一段时间,杨阁非常忙碌,但工作效率不高,自己也很茫然。有一天,他又翻开《论语》,读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时突然有些触动。他发现自己很长时间以来都在忙着处理眼前的事,停止了学习和思考,工作思路受到局限。于是,杨阁重新调整了工作节奏,还规划了学习时间,给自己开出了每个月的必读书目。随之而来的,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新突破。

现在,每当学校老师遇到困惑时,杨阁都会推荐他们读读《论语》,让他们从中自己找答案。他认为,中年时读《论语》,能够提醒自己关注内心和修养,并用正能量影响周围的人。随着阅历的增加,他对孔子的“仁者爱人”也有了自己的理解:不仅要爱自己、爱亲人,也要爱广义的人,要将人的生命置于首位。在学校中,学生和老师也要互相尊重,互相关爱,“这才是构筑和谐校园、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记者刘嘉 通讯员宋骥)

【编辑:施政】


(作者:刘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