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转身的后发典范!武汉一批新兴工业遗产成“网红打卡地”

“拥有工业遗产,说明是一个现代国家;拥有再利用工业遗产的能力,才能证明是一个现代强国。”过去三年,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韩晗及其团队,查阅了近300篇学术论文与近50种学术专著,访问了近500位工程师、技术员、职工、厂长,以及工业遗产改造的设计师与民营业主,编著成《中国方案: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100个故事》一书,通过详解100个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代表性案例,讲述了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领先于国际的成就与经验,其中包括汉阳铁厂旧址、武重旧址、武昌第一纱厂旧址(Big House)、“汉阳造”创意园、小龟山文化金融园、平和打包厂旧址等一批武汉工业遗产案例。

《中国方案: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100个故事》书影。

3月22日上午,韩晗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武汉之所以拥有庞大的工业遗产数量,与这座城市持续百余年且多元化的工业化进程有密切关系。而且,武汉的工业遗产种类全,改造路径也比较多元,总体感受就是武汉越来越重视工业遗产保护更新,而且有“渐入佳境”之感,这是与武汉这座城市的国际化密不可分的。最近两年来又出现了以武钢一号高炉、灵山矿坑公园等为代表的新兴保护更新项目,是世界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后发典范。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韩晗。

武汉工业遗产点几乎遍布各区

韩晗团队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武汉具有一定价值(包括大量待开发)的工业遗产点分布平均且广泛,几乎遍布各区。

如洪山区武钢云谷·606产业园等通过老旧厂房改造的工业遗产园区;青山区的武钢(“红房子”及一号高炉旧址)与青山船厂等工业遗址,与武昌区的武重旧址、武锅旧址(403创意园)等工业遗址,共同组成了“一五六重点工业项目”工业旧址和红色工业遗产群;汉阳有闻名于世的汉阳钢厂旧址;即使在远城区江夏区,都有灵山矿坑公园等一系列较有特色的工业遗产点。可以说武汉是一座“每区皆有工业遗产”的城市。

武锅旧址厂房改造成的403国际艺术中心,慢慢演变成如今的文化娱乐场所“不晚INTIME LIVE”。长江日报记者 喻志勇 摄

韩晗告诉记者,从历史脉络看,武汉工业遗产分布平均且广泛,是由武汉市“三镇合一”的历史发展脉络所决定的。而其他城市的工业遗产分布多较为集中,如上海主要集中在黄浦滨江—吴淞口一带、纽约多集中在布鲁克林和苏荷区,而伯明翰的工业遗产则多集于海港附近。不过上述城市工业遗产保护更新更早,打造出像纽约“苏荷区艺术村”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南市发电厂旧址)这样知名的“样板项目”。

韩晗说:“文旅领域有一个说法,叫‘样板项目效应’。像北京的‘798’艺术区与‘首钢滑雪大跳台’这两个享誉世界的‘样板项目’,就让北京很快跻身世界工业遗产名城之列,武汉未来更需要的是样板项目。”

青山区八大家的“红房子”如今变身为红坊里,成为青山商业新名片。长江日报记者 李永刚 摄

“武汉因‘汉冶萍’成了中国工业化的起源之城,近代武汉有许多民营工厂,像轻轨‘太平洋’站就是‘太平洋肥皂厂’。在抗战前后,仅硚口区的砖厂、火柴厂、肥皂厂、药厂、酒厂等小型民营工厂就达两三百家,数量极其庞大,目前留下的工业遗产点也有一两百处,但大多与居民区等形成一体。”在韩晗看来,武汉的工业遗产点许多是“小遗产点”,成了武汉工业遗产的一大特色。如一栋楼、一个车间或一栋宿舍等,这也是武汉工业遗产点数量较多的原因。

“社区参与”是武汉工业遗产更新一大特色

《中国方案》书中归纳出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四种方案——社区参与、城市更新、场景再造与文化创新。这四种方案讲述了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中国故事,是贡献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其中尤其以社区参与类型极具中国特色。

武汉良友红坊文化艺术社区(湖北省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金旭工贸公司旧厂区)。

“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好不好,由人民群众说了算。‘人民性’立场是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一个核心立场。”在韩晗看来,这种情况在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非常多。比如说武汉青山区、硚口区的老工厂宿舍“三旧改造”,以及黄石的胜利社区、大塘社区改造等等。其中不少社区在改造前通过居民意见征集,广泛听取意见,在改造过程中尊重社区文化、历史背景特别是工业文脉。此外,即使是一些工业遗产园区,也兼具市民的散步、休闲功能,如武汉的良友红坊、小龟山文化金融园等等。

在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方面,武汉市规划部门2012年已编制出本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规划,并在95处工业遗存中确定27处作为武汉市推荐工业遗产名单,涵盖6个时期13个行业,其中具有稀缺性、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并被列为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15处。这个规划于2013年5月由市政府批复并公布实施。近年来,武汉市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以创设工业遗产博物馆、构建公共空间景观、建设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方式活化利用了一批重点工业遗产。

多牛空间(平和打包厂旧址)。

“武汉的工业遗产再利用也是‘中国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向世界呈现出了南方国家腹地城市工业遗产的多样景观——具有标志性与范例意义的工业遗产保护更新不只属于纽约、伯明翰、上海及香港,同样也完全可以属于武汉。”

新兴工业遗产项目成“网红打卡地”

武汉工业遗产保护更新有哪些优秀案例?韩晗以小龟山文化金融园和Big  House文化综合体为例,认为这两个武汉的案例分别反映了当下中国两种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模式。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武昌第一纱厂旧址)。

前者是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下属湖北省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的后方基地,目前保留了大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工业遗产,在三年前被改造成为一个文化金融园,并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推广价值的运营经验。

由武昌第一纱厂旧址改造的Big House文化综合体,则是武汉一个重要的文化公共空间,是一栋典型的近代巴洛克风格建筑,造型精美且大气,具有鲜明的欧陆风格,目前经营画廊、酒窖或西餐厅。现在Big House在网上颇有影响力,“我非常看好这里,不管是建筑本体价值还是它被改造后的状态,这是武汉乃至中国一处无法复制的景观,它完全有能力成为武汉与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

平和打包厂。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摄

近年来,在园区、景区和社区之后,还出现了一类工业遗产“新宠”,这类工业遗产已华丽转身为“网红打卡地”。韩晗发现,像“多牛空间”(平和打包厂)、“大智无界空中小镇”、Big House文化综合体等近年来新兴的工业遗产项目,凭借小红书、抖音短视频等网络平台和自媒体频繁“出圈”,形成了包括许多“up主”所青睐的“网红打卡地”。

“很多年轻人喜欢去拍照、录短视频和直播,它们在虚拟空间当中的影响力,大大超过现实中的人气。”对于一些工业遗产项目通过短视频传播变身“网红打卡地”,从而引发“破圈效应”,韩晗乐见其成:“这些工业遗产项目目前已经聚集了足够多的热度,我们应该通过各种线上线下活动继续维持甚至提升这种热度,甚至可以尝试通过建构‘云端样板项目’来催生‘线下样板项目’。在这个短视频时代,工业遗产再利用必须学会拥抱新技术、拥抱年轻人。”

在江岸区大智路“大智无界空中小镇”留影的女孩。

武汉工业遗产城市廊道将逐渐形成

书中提到的100个工业遗产案例,韩晗及团队成员大多数都去了现场实地调研。“实地调研所看到的感受是,工业旅游在中国还处于起步期,对它们的要求也不可能像对名胜古迹一样。要让人民群众接受工业旅游,需要时间。工业旅游一定不能百分之百做成市场化的,它要有社区参与,要有除了游客之外的‘人气’。”

武钢一号高炉。长江日报记者 胡冬冬 摄

武钢一号高炉经过改造更新之后,去年已面向游客成为工业遗产旅游景点。韩晗表示自己一直关注这个项目,“这本书交稿之后,武钢一号高炉才开放,因而很遗憾这个案例没有收入书中。但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杰作,我认为一号高炉将会成为武汉这座城市新的地标”。韩晗对武汉工业遗产的未来很有信心:“因为工业遗产不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物证,更是武汉这座城市的精神呈现,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捍卫它,让它讲好武汉故事和中国故事。”

随着武汉经济实力与城市国际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改造项目将会是这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为市民、旅行者提供“徒步考察”的重要目的地。未来武汉的工业遗产城市廊道将会逐渐形成,韩晗对此充满期待。

(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

【编辑:王戎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