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贡献人类文明的中国智慧

长江日报张晖明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中国的实践,始终贯穿着“积极探索”的“实事求是”的工作底蕴。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实践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本质是一致的、相互联系的。正是这样,贯穿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思想理论,蕴含着丰富鲜活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养料,并逐步丰富发育生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新境界。

理论创新引领改革的不断深化,改革深化所面临的难点又刺激了理论研究的创新。理论走向成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发展的新阶段。在这里,我们可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内容做一个初步梳理。

明确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对中国实践的现实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重新认识,明确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找准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工作任务,才能准确判断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即使是经过了40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持续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规模已经攀升至全球第二位,中国经济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我国基本国情、最大实际。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使我们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不忘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第一要务”,不忘初心,行稳致远。

发展“重要机遇期”的判断

准确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由此形成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的判断。基于这一判断,动员全党更好地带领全国人民,集中精力于经济建设。正是基于这种对于时代发展主题的清醒认识,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任务,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有助于思考如何充分用好国际经济环境,处理好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促成我们更加自觉地认识世界经济发展分工机会,主动自觉地学会善于利用“两个市场”和资金、技术比较优势。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工作”,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得到的全党的共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命题,也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工作“抓手”。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进经济体制机制的变革可以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创造制度条件,引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新发展理念

伴随改革开放进程,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任务,形成“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主动积极加入世界分工体系,积极应对新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潮流,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加深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条战线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整体协调能力,不断摸索总结积累推进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规律。

对于不断开发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量,全面认识并妥善处理发展进程中与时空维度相关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社会阶层主体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友好,与全球化潮流和世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发展绩效和目标实现与发展目的最终还是要落实在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充分享有发展成果这一立党初心和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上。

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40年改革开放实践,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改革目标,就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调控作用”。从社会主义运动实践出发,认识到“商品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经阶段”,商品货币关系、市场机制是处理生产分工关系和资源配置的工具和手段。政府的工作职能,在经济运行中是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以表现。

生产力要素多样性和按要素贡献分配

联系市场经济特点和加快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积极探索“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的资源配置体制机制。表明我们在对生产力发展的理解认识上不断深化,对于资源配置的具体内容有更加细腻的理解。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种对于生产力要素的理解折射出的是对于生产要素的细分,是对于分工理论的具体应用,也体现了我们对于生产力的驾驭管理能力的提高。

正是这样,在处理要素报酬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使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相契合,有助于促进分工、促进生产力发展,调动各类生产要素主体的积极性。

区域协调发展

针对东中西部发展水平的落差,伴随4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央政府先后及时导入区域推进发展战略措施,对区域创新的整体推进战略,包括“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与此同时,东西部省市区之间的“对口支援”成为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区域结对,发达地区带动不发达地区的联动发展的工作方式。

除了这些直接指向区域协调平衡发展的调控措施外,一项最重要的宏观管理手段就是财政体制安排的“转移支付”手段。40年来,基于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发展中处理好区域协调平衡发展关系的工作经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40年的丰富实践,孕育积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巨大生命力,也为我们进一步不断完善这一理论提供了实践依据,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参考,为人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

原标题为《改革开放实践催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编辑 李尔静】


(作者:张晖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