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村贫困户全部脱贫出列 全市通村通湾公路大提升 交通运输行业点面兼顾精准发力 决胜脱贫攻坚战


        

        从武汉市中心出发,经过青郑高速、京港澳高速、107国道和314省道,再走一段村湾道路,近2个小时车程后,可以抵达江夏区湖泗街浮山村,这里驻扎着一支武汉市交通运输局的扶贫工作队。

        2015年,武汉打响脱贫攻坚战的那一刻,这支扶贫工作队与当地村民一起决战脱贫攻坚。

        11月10日上午,浮山村经济帮扶林内挖掘机轰鸣,近50亩的油茶基地正式开工。油茶基地是扶贫工作队为村集体引进的又一增收项目,依托经济帮扶林土地,林油模式混合种植,可每年再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

        此前,经济帮扶林作为村集体产业,一直种植着樟树、栾树等经济林木,已为浮山村村集体增收近30万元。现任扶贫工作队队长姚文华说:“不仅要脱贫,还要守得住脱贫成果。”

        浮山村位于湖泗街东北部,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全村共6个自然湾、8个村民小组,有365户居民,全村以外出务工、生态种养殖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为47户105人,大部分为因病因残致贫。

        自从对口帮扶浮山村后,武汉市交通运输局党组高度重视,根据全市统一安排部署,坚持“抽硬人、硬抽人”原则,精心选派经验丰富、学历高的优秀年轻干部为扶贫队员,持续保持驻村扶贫干部不低于3人,夯实一线扶贫攻坚力量。2018年实现“村出列,户销号”的目标任务。武汉市交通运输局被评为工作突出的市级驻村工作队派出单位,驻村工作队以湖泗片区第一名的成绩被市扶贫办评为优秀驻村工作队,工作队队长、队员分别被评为驻村优秀个人。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一方面武汉市交通运输局浮山村驻村工作队,遵照巩固脱贫成效、防止返贫入贫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巩固、提升、突破”的目标,全力克服疫情影响,继续保持扶贫攻坚强劲势头,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农业生产,稳定脱贫成果;另一方面局党组始终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当作重大政治任务,强化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举全局之力推动扶贫政策落实、工作落地、任务完成,深入推进交通行业扶贫工作。

        武汉市交通运输局自2015年以来,副局级以上领导累计到村33人次,局党组会研究扶贫工作50次。成立以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副局级领导任副组长,局机关相关处室、局属单位、各新城区交通局负责人为成员的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精准扶贫办公室,统筹负责扶贫攻坚的综合协调、业务指导、检查督查等工作。

        武汉市交通运输局领导曾多次走访湖泗片区和浮山村,每一次到浮山村都感觉有新变化、有新气象。“村湾环境变化大、干部精神面貌好、扶贫工作思路清。”局领导多次强调,要跳出扶贫谈扶贫,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扶贫,要聚焦老百姓的需求精准发力。交通项目要更大力度向贫困地区倾斜,为贫困地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驻村工作队要进一步做好片区牵头工作;要做好产业扶贫项目,让农民充分享受发展的红利;要长远规划推进贫困地区发展,要在“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充分考虑贫困地区,在都市区环线及射线通道研究中加大对贫困地区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好交通先行的作用。

       如今的浮山村面貌焕然一新。

       新洲区辛冲街获评2019年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

       黄陂区姚家集街获评2018年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


产业扶贫

       开“药方”建半夏基地和帮扶林

       为贫困户和村集体增收



       扶贫队长王学斌与村民们一起务农。



         扶贫队为贫困户建的半夏种植基地。

        这两个月,浮山村的村民开始忙着中草药半夏的收获,在村里,每户贫困户都可以认领一部分半夏进行种植,只用日常的施肥除草,一年就可以增加2100多元的收入。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浮山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而且没有吸引大型企业的资源;村里因病因残致贫占九成以上,青壮年都选择在大城市务工,留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劳动力缺乏的状况尤其突出。如何选择合适的产业项目,是摆在工作队面前一道必须克服的难题。

        2018年驻村后,驻村工作队员多方考察友邻单位产业项目,广泛咨询农科院专家意见,并与街道领导、村民代表和村“两委”干部进行多次讨论,最终选定中草药半夏种植项目。“因为浮山村具备种植半夏的良好自然条件;半夏种植技术简单,绝大多数贫困户可自行管理;而且近年来半夏供求缺口很大,市场价格较高;且具有一年种植,多年收获的优点,非常适宜为浮山村注入强劲的造血功能。”时任驻村工作队队长王学斌说。

        2018年底,交通运输局协调资金50.5万元,建成了20亩半夏种植基地,并安装自动浇灌系统。为使半夏产业与贫困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村支部通过签订协议将20亩半夏平均分配给贫困户和部分边缘户,项目采取“党支部+村公司+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即党支部负责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村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和市场销售,贫困户负责日常田间维护。半夏种子、农药、有机肥等由街道统一购买供应,贫困户不用承担任何风险,形成了“统一供种、统一回收、统一销售”的产业经营方式。

        在半夏生长过程中,工作队与村“两委”不断关注着生长情况,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今年5月,雨水相对较少,经过多次除草施肥,半夏仍旧出现叶子转黄卷曲等现象,长势较差。为了解决维护难题,5月20日,工作队与村支书合力协调,邀请到天门市汪场镇半夏合作社4位专家赴浮山村半夏基地实地指导,挖土查看,对症开方。

        专家指出,由于去年干旱时间长达4个月,气候对半夏种子的生长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造成长势欠佳的情况,但半夏果实完好仍具备生命力,建议今年6月中旬不进行收获,等到11月一并收获,后期半夏倒苗后要对土地进行翻耕和施底肥,同时加大浇水量,确保水肥充足。

        除了半夏种植,为了利用村里的荒地,工作队还决定开展林业种植,市交通运输局投入帮扶资金30余万元,建成以樟树、栾树等为主的帮扶林80亩,还邀请爱心企业帮助解决帮扶林销售难题。

        王学斌介绍,2019年半夏基地收获半夏7000余斤,带动贫困户、边缘户等户均增收2100余元,今年将继续帮助贫困户增收。经济帮扶林作为村集体产业,2019年销售樟树、栾树等共计487棵,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2020年与鑫贵红园林绿化公司已签订25万元的销售合同,预计为村集体增收25万元。

       消费扶贫

       为村民售卖桃子土鸡等农产品

       变滞销为直销



       扶贫队长姚文华(中)、队员杨鹏(右)到贫困户家中了解生活近况。

        50岁的吴位龙是浮山村的一位致富户,以前在外做小生意20多年,2014年回到家乡,承包村里近200亩水稻田,还承包42亩荒山种血桃,成立武汉市江夏区吴位龙果圃厂,不仅自己走向致富路,还带动村里的十几户贫困户就业。吴位龙说,扶贫干部来到村里,也给他帮了很大的忙。

        今年6月,大片的桃林里桃子全部成熟,但是桃子采摘完后滞销。浮山村地处偏僻、信息闭塞,销路打不开,桃子就会烂一地。工作队了解后,一方面通过机关干部购买血桃、桃胶,打通直销通道。另一方面,积极联系江夏区电视台和区扶贫办,力求通过网络平台扩大销售途径,确保销售快、收益高。经过交通局的联络,帮忙销售了三四万斤的桃子。吴位龙说:“6月收获完桃子,没隔几个月我又忙着收水稻,果树施肥、除草、摘果实等都需要工人,在我这儿干活,一天有150元收入,可以给贫困户增收。”

        土生土长的吴位龙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村里贫困,自己更需要回到家乡,发掘机会,带头建设。“要发展还是有办法的”,吴位龙用自己的行动做榜样。在村里和扶贫工作队的组织下,吴位龙还去华中农业大学学习培训了四五次,一次学习五六天。“既可以学习现代农业知识,还能找差距、学经验和交朋友。”吴位龙的勤奋也让他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光水稻和桃子加起来一年也有20多万元的收入。

        这几年,吴位龙也见证了村里的变化:“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路面也加宽了,还修建了厕所和污水处理设施,大家的幸福指数也在提高。”他笑着说,自己打算就留在家乡为振兴乡村出一份力。

        今年由于疫情影响,贫困户吴经猛有将近400只土鸡销售无门。工作队得知后,积极联络市交通运输局工会,借助工会和局机关干部力量帮助贫困户销售土鸡。然而活鸡不方便直接运输到市内,工作队又想办法,终于在旅宁鸡汤找到了答案。

        工作队计划将贫困户的土鸡由旅宁鸡汤加工、包装后,再统一销售给机关员工。4月28日早上5时,天还没亮,工作队就和吴经猛的儿子吴礼鹏一起将180只土鸡运送到旅宁鸡汤总店,全程跟踪土鸡宰杀、烹煮等流程。29日下午2时这些包装好的土鸡汤被运送到市交通运输局。看到自己家滞销的土鸡在工作队的帮助下,终于变成了兜里的钱,贫困户吴经猛笑逐颜开,十分感激,表示会继续孵化鸡苗,努力把鸡养好,保持稳定收入。

        贫困户祝志浩饲养的兔子滞销了2000多只,而新出生的小兔子数量也不少。工作队队长姚文华作为湖泗片区联络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和工作队员一起多次前往熊祠村实地考察养殖房,查看肉兔养殖条件,了解加工包装方式,积极同工会协调,帮助兔肉销售。在工作队的努力下,贫困户的土鸡和兔子都“滞销”化为“直销”。

精准扶贫

       量身定制因户施策

       落实扶贫政策不落一户

        今年71岁的村民吴位政这几年日子是越过越好,人也越来越有精神。前不久,村里的扶贫干部又上门给他送来了养殖的饲料,吴位政搞的产业有不少,既搞鳝鱼养殖,又种水稻养龙虾,在家里的院子里养了七八十只鸡,还承包了半夏,顺利脱贫。

        “现在生活不困难,国家政策好,帮忙脱贫了。一年辛苦几个月,可以够一年吃的了。”吴位政高兴地说。曾经吴位政因为盖房子和出了交通事故,欠了30多万元的外债,这些年在村里的帮助和他勤奋的劳动下,一年还四五万元,家里的外债已经还了大半。

        每年吴位政最忙的时候就是上半年,种水稻起早摸黑,还要养虾子和鳝鱼。“这些虾子长大后,我就每天早上拖到湖泗街去卖,一年可以卖个两三万元。”吴位政说,村里的扶贫干部还经常给他送饲料、送肥料,请专家过来教养殖技术。

        除了收入方式变得多元,吴位政还不用担心生病。“生病了基本花不了多少钱,大部分都能报销。”吴位政说,之前看了一个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九成以上医药费都报了。 扶贫工作队队员杨鹏说,贫困户除了有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还有补充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民政救助,看病花钱少,一年住院费用自费部分不超过5000元。

        另一位村民吴位家有两个孙女,全靠着吴位家来养,因为小孙女精神残疾成了贫困户。“小孙女在上特殊教育学校,大孙女在读高二,街道、村里和扶贫队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关注和照顾。”吴位家说,“主动帮我们申请减免学费和生活补助,最大限度减轻我们的负担。”

        “结合贫困户实际,我们科学制定帮扶措施,为贫困户量身制定脱贫增收方案。”姚文华说,针对有劳动力的16户贫困户,根据他们的需求每户协调资金2000元进行了虾池改造、整地种树,购买种养殖生产资料或解决短期生产生活困难,提高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还组织市农科院专家到浮山村现场指导小龙虾养殖。

        姚文华介绍,根据助学扶智和雨露计划的政策,村里9名贫困家庭学生均享受到了相应的助学金和生活费补贴。全村贫困户也都由区政府按标准统一购买了各类保险,贫困户住院医疗费报销比例达到政策标准。在政策兜底方面,全村24户低保户和4户五保户均按每年13个月的标准领取相关补贴。另外,每年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组织结对帮扶干部集中到村走访慰问贫困户,了解贫困户产业发展、子女入学、疾病治疗等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交通扶贫

       加快全市农村道路建设

       完善通村通湾交通基础设施



       浮山村即将通车的公交线路。

        从湖泗街前往浮山村,可以看到进村两边的道路都已经明显拓宽,路边还加装了护栏。进入村子后,映入眼帘的是改造扩建后崭新的浮山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子6个村湾的路边安装了40盏太阳能路灯,方便了村民的夜间出行。

        几年来,在工作队的全力帮助下,浮山村建成了浮山泵站水泥路、夏握之烈士路、陈月丰—吴广湾通湾路、苗木基地产业路、林山路等;完成了村委会办公楼改造工程和村委会三相四线电力改造工程;此外,工作队还积极争取美丽村湾建设资金,清理了村湾陈年垃圾,修剪了行道树树枝,拆除了破旧危房……农村人居环境有了较大的提升。

        道路通,百业兴。“把路修通,把车开进去,完善基础设施是最基本的扶贫举措。”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要结合贫困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经济发展方向和脱贫致富的发力点等情况,优化交通资源配置。市交通运输局作为湖泗片区牵头单位,充分利用行业优势,将湖泗片区总长26公里的5条通村主路进行了加宽改造,做好交通扶贫文章。

        近年来,市交通运输局在推进全市交通精准脱贫上,集中在农村公路建养、村村通客车长效机制建设及加快贫困地区物流发展上,加快补齐贫困地区农村交通短板,明显提升农村路网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工作,加强客运场站、邮政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与我市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农村交通运输体系。

        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完善贫困地区农村公路网络,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实现“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到畅”,促进贫困地区“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其中通湾农村公路目标超额完成,2016-2018年,全市累计完成新建通湾公路946公里,其中22个贫困街乡镇通湾公路481.8公里,为市扶贫办下达目标180公里的267.8%,2018年至今,完成贫困地区农村公路提档升级462公里,占全市农村公路提档升级项目比例超过50%。

        市交通运输局及相关各区政府坚持“以区为主、分级负责、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原则,建立了市交通运输局负责行业管理,区政府为责任主体,区交通运输局具体组织,街道(乡镇)和村委会参与的四级管理体制;在老区街乡镇率先探索推行乡村道路养护社会化作业劳务分包管理模式,建立完善合同管养制度、养护巡查制度和奖惩挂钩的养护考核工作机制,部分老区街乡镇率先形成了“专群结合、合同委托”的管养模式;市、区两级财政不断加大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投入,农村公路养护质量稳步提升,管养体系逐步完善,养管水平逐步提升。

        2019年1月,市政府修订颁布了《武汉市农村公路管理办法》(市政府292号令)进一步健全农村公路管养机制、提高农村公路建养标准、保障农村公路建管养资金、支持“四好农村路”建设。2020年,市交通运输局制订《武汉市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市级补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市级农村公路建养补助资金对扶贫项目的支持政策,明确农村公路建养市级补助资金优先用于支持脱贫攻坚项目。

        大力推进老区“四好农村路”建设,江夏区、黄陂区分别获得2017年和2018年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黄陂区姚家集街、新洲区辛冲街分别获评2018年和2019年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为全市贫困地区振兴发展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首任队长”包铭翮:精准识别 建档立卡 让村民燃起希望

        2015年10月25日,接到驻村扶贫通知的市交通运输局精准扶贫工作队首任队长包铭翮一刻也没有耽误,简单收拾了几件换洗衣物就和两名队员来到浮山村。此时没有住的房子,包铭翮带领队员们将扶贫办公室进行简单整理,既当办公室又当驻扎点,“那时候村委会还不是现在这样,房子破旧,每逢下雨屋里也要防雨。”他回忆。

        当时浮山村有居民365户,包铭翮来到村里的首要任务就是摸清村里的情况,将真正处在贫困线下的村民进行“建档立卡”。他入户走访、调研村情,村里每一户人家都留下包铭翮和队员们的身影。

        不少村民希望得到扶贫队的帮助,找到老村支书吴经年希望能把自己列入贫困户,包铭翮得知情况后,坚持将最困难的村民列入建档立卡名单。但是他也没有将其他村民忘记,对于有需要的村民,包铭翮将他们的困难记在心里,通过联系帮扶企业,为村民提供帮助。

        68岁的贫困户陈之焱有一个残疾儿子陈立冬,老夫妻俩重病缠身,儿子瘫痪在床,无法自理,生活一筹莫展。陈立冬原本对生活没有了希望,但包铭翮经常上门交流谈心,还为他送来轮椅,在屋前安上康复用的健身器材,听说陈立冬的妈妈原来是村里的养猪能手,包铭翮联系帮扶单位,送了6头小猪给他家,村里也积极联系让陈之焱到一家林业公司当护林员,让这一家重新对生活燃起希望。

        除了帮助37户贫困户脱贫,包铭翮联系农科院的种植专家,想办法帮助村民富起来。包铭翮还时常往扶贫工作里“贴钱”,春节拜访贫困户,给贫困老人发红包;儿童节带着村里的小孩来到武汉海洋馆玩。“村民对我也很好,经常到饭点走到哪家了,就在哪家村民吃饭。” 包铭翮说,直到2018年8月他才离开浮山村。

       “军人队长”王学斌:精心谋划 项目“造血” 带领实现整村脱贫

        王学斌是交通运输局精准扶贫工作队第二任队长,作为一名军转干部,被浮山村民亲切地称为“军人队长”。在扶贫工作中,他退伍不褪色,继续保持和发扬军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雷厉风行的作风,真抓实干,带领浮山村顺利实现“村出列,户销号”的目标任务。

        “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刚到浮山村不久,王学斌就发现,村党组织软弱涣散,班子不团结,他决定先从建强村“两委”班子入手,通过立规矩、定措施等系列整治,让浮山村村支“两委”班子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团结干事的良好氛围。

        为了实现浮山村的“自我造血”,王学斌率领队员多方考察友邻单位产业项目,与街道领导、村民代表和村两委干部反复讨论,最后选定中草药半夏可以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种子和“良方”,协调经费40余万元建成20余亩半夏基地。

        针对已建成的帮扶经济林销售难题,他邀请爱心企业与浮山村开展结对帮扶,为村集体经济创收20万元,解决了帮扶经济林销售难题;还帮助贫困户销售橘子、红薯、稻谷、鸡、鸡蛋等农产品。

        王学斌不仅承担着驻村扶贫工作队长的职务,还是湖泗片区14个市级扶贫工作队的联络员。他建立起每月工作例会制度,各工作队群策群力,共同研究解决帮扶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及时推广驻村扶贫的好经验、好做法。如今王学斌已回机关工作,但他的心却牵挂着浮山村的扶贫工作,一直与街道干部、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保持紧密联系,时刻关心扶贫工作的进展。

       “逆行队长”姚文华:巩固成果 统筹防疫 实现脱贫不返贫

        浮山村第一书记姚文华从2019年9月接替王学斌,成为新的扶贫工作队队长,继续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贫困户再次返贫。自疫情防控以来,姚文华视疫情为命令,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参与疫情防控。

        在日常的工作中,姚文华继续负责维护运营半夏基地,在春耕备耕关键时期,及时组织贫困户对半夏幼苗进行除草、施肥、打药,提高幼苗生长速度和质量。为确保半夏健康生长,邀请九州通医药公司和天门半夏种植专家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同时,进一步打通苗木销售渠道,帮忙联络销售受疫情影响而滞销的农产品,为村民解决了土鸡、血桃等销售难题。深入每户贫困户家中,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政策、雨露计划政策、务工意愿等,逐项进行询问,确保贫困户享受政策到位。

        今年疫情期间,姚文华一方面组织片区工作队主动参与到街道防疫抗疫工作中,及时跟踪了解全街重疾患者、孤寡老人、孕产妇等困难群众的就医、生活等需求,并协同街村竭尽所能协调解决;另一方面,姚文华了解到村里防疫物资极度短缺,他积极与市交通运输局对接,帮助浮山村协调到2000个口罩、30斤酒精、100支体温计、80件雨衣、150双手套等物资。

        由于全城封锁,交通不便,姚文华多方协调申请车辆通行证,2月28日冒着风险自行开车前往浮山村,几经周折,这些物资终于到达浮山村,为浮山村抗击疫情提供了坚实保障。4月初,市交通运输局在自身防疫物资不多的情况下,又送来一批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村支部书记吴建设对工作队雪中送炭、支持疫情防控的举动表示感谢。

       年轻队员:在基层一线走好“扶贫路” 锻炼能力积累经验

        扶贫工作队中还有4名年轻的工作队员:“85后”郭强波,是单位的核心技术骨干;3名“90后”,刘为、杨鹏和徐美林,都是刚刚从校门走进机关的新人,刚参加工作就被派到基层。他们在走村串户的过程中了解村民的所思所想,满足村民的所需所求,“磨炼”和“成长”是他们学到的基层第一课。从刚刚步入社会到解决家长里短,从舒适安逸的校园走进环境简陋的农村……在基层一线、在田间地头,他们俯下身子、沉下心来、深入群众,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用踏踏实实的行动完成身份的完美转换,在扶贫路上挥洒着青春汗水。

       克服家庭困难扎根基层

       变成浮山村的一员 

        “真没有想到驻点村会这么偏远,从市区开了两个多小时的车,跟着导航七弯八绕终于来到了浮山村委会。” 郭强波还真切记得第一次来浮山村的情景。作为单位的核心骨干和家里的“顶梁柱”,驻村伊始,他的孩子才2岁,每天只能利用晚上跟女儿视频,以寄托作为父亲不能陪伴成长的缺憾。“既来之,则安之。”

        凭借耐心细心的性格,郭强波为乡亲们办了很多好事实事。郭强波说,他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对农村有着一份天然特殊的情感,这里的村民感觉就像是他自己的亲人,一起奋战的工作队员亲如兄弟姐妹。

        “以人民为师,向群众学习。”刚从校园迈入社会的女博士刘为表示,在村里的这段时间虽然辛苦,却让她收益很多,学到了很多书本里没有的东西。在校期间她接触最多的是试验材料和设备,而在村里她做得最多的是入户走访,和群众打交道。“我现在早就习惯了村里的生活和工作,变成浮山村的一员了。”刘为说。  

         “90后”大学生毕业就到村里

       从门外汉变成多面手

        “90后”硕士杨鹏,学的是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毕业后就来到浮山村驻扎,这两年里已经俨然变成了村里的小能手,哪个湾住着哪个贫困户,家里情况怎么样,半夏的生长需要注意什么,怎么辨别好的果实,帮扶林的成效如何……这些问题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刚到浮山村的一年多时间,杨鹏只在国庆节和春节的时候回家看望过父母,周末本可以回家,也选择驻守在村里。“工作日忙得连轴转,周末就成了最好的学习时间。”在他看来,周末的留守极有价值:周末会有更多贫困户呆在家里,这个时间最能看到贫困户的真实生活状态,也是最能与贫困户拉近距离的黄金时间;扶贫工作并不只是简单的走访慰问,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来琢磨和学习。

        同样是“90后”的硕士徐美林去年开始来到浮山村,她说在这里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每天都要熟悉记录各种问题。“村规民约、风土人情、群众思想、政策落实、资料台账等必须全面掌握,群众、村‘两委’、街道、派出单位、帮扶干部、爱心企业等多方力量必须有机整合。”平常,徐美林和杨鹏两人搭档,骑着电动车在村里来回走访,每天都要写扶贫日记,“驻村帮扶不仅仅是单位交给我们的一项必须完成好的使命任务,更是我们年轻人深入群众、了解基层、锻炼自己、增长才干的宝贵经历,在脱贫攻坚中提升了工作能力。”徐美林说。

       策划:武汉市交通运输局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