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陌
前不久《人民日报》点名批评了一部国产职业剧:职业的皮,言情的骨。这种事在近些年国产剧中屡见不鲜。医生随手拿起手术刀给女朋友修眉毛,律师不了解法律条文,翻译官只管爱得轰轰烈烈,诸如此类细节都摆明主创的意图,只是将职场化作修炼情感的道场。职业人的逻辑、职业本身的魅力、职场里的竞争,以及竞争背后的人情温度,并不是重点。
于是想看高质量职业故事的观众犯愁,到底怎么才能第一时间鉴别职业剧是否合格,免得浪费时间追下去。我自有一块职业剧的试金石,今日拿出,以飨诸君。
合格的职业故事,主创都必须对该职业特性进行深度挖掘。A职业与B职业的区别是什么(当然不是作息时间的区别,而是产出与逻辑),将它作为重点,并描画出戏剧冲突性来,才算过了及格线。
同样的悬疑故事,法医、警察与律师的视角截然不同。法医要在伤口、药物、细菌等生理药理变化里寻找人性善恶。律师则要在法律与代表客户的伦理中保持平衡。
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有独特的时空特色与坐标。
中外的职业剧中多是侦探、医疗主题,原因是这些职业本身就有自然的戏剧张力。警察断案、律师庭辩、医生与病魔争夺时间,很容易拍出观赏价值来。而其他职业则相对平淡,对创作者的要求更高。得对行业了解到深爱,也得会讲故事,才能上阵一试。
香港曾拍过描述飞行员生活的《冲上云霄》,日本也拍过同样的题材《空中情缘》,虽然也都有偶像化倾向,但都对飞行的技术难度和高服务性要求,做了详尽细致的阐述。两部剧播出后,航空专业报考人数大增。
但职业剧又绝非行业说明书。打动观众的职场故事,往往是通过职业所露出的共通人性:对同行的惺惺相惜、对行业衰落的哀叹以及个体价值与团队利益之间的挣扎。所以一部行业剧的高度,取决于它对人性的认知程度。
最近那部高分日剧《非自然死亡》,就通过一群法医的故事,讲述在日本极低解剖率的现状中,人们面对的困境。剧中人说“法医是面对未来的行业”。因为它能解开许多生理与心理上的死结,让活着的人远离阴影,回到阳光之下。
所谓深刻,不是道出什么无人知晓的神秘定理,而是将人性共通的东西呈现,让屏幕外的人心神共振。
再好的职业故事,终究是人的故事。职业特性与人的个性,如两道车流,并行、抢道、堵塞,最后交融成长。有耐心拍出这个过程的职业剧,才值得一看再看。
初读画家陈丹青先生的游记时,我吃了一惊。原来画家落笔与作家如此不同——“两座古老的教堂沐在夕照,形同姊妹,貌合而神离——向上,向中心,两座古庙的重重寺房纠结涌动,拱起巨大的寺顶。”习惯用光影线条描摹事物的画家,描绘感官震动时,是这般图像化。
法医和临床医生,面对同一个病例时,脑中蹦出的第一个念头千差万别。老师和记者,看待同一个校园暴力故事,下意识选择的处理方式也不一样。这些斑斓、复杂与弹性,就是生命的宽阔。
但可惜的是,大部分平庸的职业剧里,职业人都只有一个“律师必严谨、老师必唠叨”的扁平标签,缺乏对人的解读与共情。
职业剧的质量一路走低,观众归咎于编剧导演远离职场生活,业内人士推说观众爱看情感纠葛、制作成本限制甚至周期太短。没人愿为快餐化、轻浮化、套路化的叙事负责。有时我甚至想,把这些推诿拍出来,倒是个好职业故事。
陈陌专栏作者,影评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