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春秋皮甲胄中国最早,湖北省博物馆正精心还原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10日讯(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鲁黎)中国古代真实的盔甲是什么样子的呢?日前,一件出土于湖北枣阳郭家庙春秋早期曾国墓地的甲胄,湖北省博物馆修复师方晨正在对其漆质残片进行拼接复原,有望于今年内与公众见面。

方晨介绍曾国马甲。记者万建辉 摄

甲胄是古人在战争冲突中保护身体的器具,也称盔甲。其中盔与胄,都是指保护头部的防具;铠与甲,是保护身体的防具,主要是保护胸腹的重要脏器之用。观察出土的实物,皮质甲胄,由头胄、身甲、袖甲和裙甲组成;甲片的叠压关系,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

4月9日,记者在湖北省博物馆金属文物修复室见到方晨。今年34岁的方晨,自2009年起开始跟同在省博做修复师的父亲学习青铜文物修复技艺。方晨父亲方国荣自18岁进入湖北省博物馆工作以来,从事青铜器修复工作已40余年,曾多次负责曾侯乙编钟复制项目的技术把关,是湖北省青铜器修复专家。

方晨介绍从省博展厅撤回修复室的甲胄。记者万建辉 摄

方晨向记者介绍他整理的甲胄漆片,多数漆片已贴上编号。工作台上还有已复原的马甲,其上红色彩绘灵动精美。一座穿戴整套漆黑甲胄的人俑树立在侧,方晨解释,这副甲胄是1999年复原的,一直在省博展厅展出,因粘贴材料老化,导致漆片表面龟裂脱落,送回修复室准备再次进行保护修复。

已经编号的曾国甲胄漆片,方晨今年内将拼装好一件完整甲胄。记者万建辉 摄

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的甲胄,下葬时是一摞一摞在墓里整齐摆放的,由于盗墓者破坏,甲胄杂乱散落在墓中。2016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抢救性发掘时,这些甲胄收集起来是无序的。两千多年过去,甲胄的皮革部分腐烂消失,好在皮革表面漆壳保留了甲片外形。

方晨介绍,这个墓主生活的时间比曾侯乙还要早约两百年,正在复原的这套春秋早期皮甲胄,是迄今为止已知最早的皮甲胄,复原它将为中国古代兵器演变史的研究提供实物依据,意义重大。

方晨父亲介绍甲胄头盔。记者万建辉 摄

除皮甲之外,商周时期的战甲还有“练甲”和“铁甲”。练甲时间较早,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战国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连缀而成。古代所谓“金甲”东西方都有,是贵族为了显耀身份在铠甲上镀金而已。至于金丝甲,与其防护原理相似的应该是锁子甲,属于柔性铠甲,优点是透气性好,绝对重量小,缺点是防护能力差,不能抵挡大力的打击和刺击,一枪绝对可以刺穿。

“复原甲胄的难点,就在于要找到每一片漆片的位置,弄清它们分别处在身甲、袖甲和裙甲的什么部位,给他们编号。有时候两个漆片怎么也拼合不上,找到了相邻关系就迎刃而解了,这个过程既费神又有趣。编号工作从2021年接到复原任务,做到现在!”

方晨介绍甲胄复原,身旁是他做好的金属托片。记者万建辉 摄

出土的甲胄漆片脆弱易损,先制作1∶1的漆片纸样,通过纸样的编排确定所在部位及叠压关系,经丝带编缀复原甲胄外形,然后制作1∶1的铝合金托片代替已经腐烂消失的皮革部分,再将漆片粘贴在金属托片上,这样甲胄才最终成型。目前,方晨还在寻找最佳的黏合剂。

跟随父亲贴身学习多年,编钟等金属文物修复成为方晨的强项。前不久,方晨获得在山西太原举行的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的三等奖,这个比赛由国家文物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同主办,代表金属文物修复的国家级水准。

方晨去年修复好的曾侯與M1:2号编钟。记者万建辉 摄

去年,方晨修复了省博馆藏的曾侯與M1:2号编钟。这件编钟2009年出土于湖北随州,出土时残破严重,仅存8块钟体残片,修复难度极大。方晨运用三维扫描技术、3D打印技术、数字化建模结合传统修复技艺,出色地完成了该编钟的保护修复工作。

延伸阅读>>>

受到年轻人热捧,中国铠甲“出圈”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2019年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和今年春节档电影《满江红》热映,在线上线下催生了几波甲胄热、铠甲热。年轻人玩汉服之余,兴起玩甲胄,不少制作铠甲的专业人员成长起来,成为红透网络的甲胄制作大神。过去印象中威武肃杀的各款铠甲,近年通过网络传播随之“出圈”。

不少甲胄爱好者,有的是横店的影视专业道具师,有的是复原甲胄的玩家。在他们看来,甲胄的魅力远不止是穿上了装酷而已。在国风文化成为流量密码的今天,不少人爱上了甲胄的阳刚之美。南宁小伙子文宏几年前还只是一名普通的汉服爱好者,一次聚会,文宏通过朋友了解到属于汉服文化分支的甲胄,从此便一头扎进了甲胄文化研究。他说,甲胄价格不菲,当下制作一套最低也要3000元左右,有些制作精良的成品价格更是高达五位数。这也是甲胄玩家长久以来都以小圈子形式存在的一个原因。

铠甲玩家。

“不爱红装爱武装”是南宁女孩花生的真实写照。她从小的愿望就是去当兵,却因为身体条件不允许,和梦想擦肩而过。如今,她成为南宁为数不多的甲胄女玩家之一。她记得第一次参加南宁甲胄爱好者组织的线下活动,穿上了一套借来的甲胄。甫一亮相,英姿飒爽的样子惊艳了无数人。“这个女孩太帅了”“她好像花木兰啊”……一路走着,花生把大家赞赏的话语都听进了心里。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专业毕业的张超,接触甲胄的契机是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他认为这是第一次,把真实还原历史的甲胄,搬上荧幕。里面大量全金属且能实战的甲胄,都是由甲胄爱好者们分批完成的。在这部电视剧播出后,甲胄文化有了一个叫“甲圈”的爱好者聚集地。张超的老师,是中国甲胄复原第一人温陈华。2016年温老师接到了《长安十二时辰》定做几百套甲胄的订单。利用这个机会,在海宁成立了甲胄制作的工作室。温陈华被誉为“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曾操刀过《清平乐》等剧的服装。(记者万建辉)

链接>>>

中国古代铠甲长啥样

商代铠甲

商代武士衣、裳、舄是根据广汉商代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像和石边璋线刻人像复原,胄采用江西薪干县商墓出土实物,甲参考安阳殷墟遗址遗迹。

西周铠甲

西周武士身着的“练甲”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

战国铠甲

战国时期的盔甲多用牛皮所制,将军的盔甲是用牛皮或青铜做的,士兵的头盔都用牛皮盔,在春秋中后期出现了铁甲和金属盔甲,到了战国时期开始普遍使用金属盔甲。

西汉铠甲

西汉时期,铁制铠甲开始普及,并逐渐成为军中主要装备,这种铁甲当时称为“玄甲”。

唐代铠甲

唐代胄甲除铁甲和皮甲之外,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

宋代铠甲

以重量而言,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

元代铠甲

元代铠甲有柳叶甲、有铁罗圈甲等。铁罗圈甲内层用牛皮制成,外层为铁网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透,制作极为精巧。

明代铠甲

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

清代铠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

(记者万建辉整理)

【编辑:邓腊秀】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