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大把思政课开到田间地头

日前,由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郭琰主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课走进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暨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校内教学基地,邀请园艺林学院教师王文恩、肖慧玲和陈奥俐,聚合跨学科资源,以“走近智慧农业,感悟科技与思想的力量”为主题共同开展了一次现场教学活动,打造了一堂鲜活接地气的思政课。

现场教学中,王文恩率先为同学们介绍了园艺林学学院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整体的发展历史与建设概况。行至花木试验区,他讲解了目前国内外的主要花卉品种选育现状,特别分享了园林系产祝龙教授研究团队在郁金香品种培育方面的情况,强调我国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品种,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比十七世纪荷兰的郁金香泡沫事件,今天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已成为惠及百姓生活的强大支撑。

在悬铃木试验圃地,同学们被包满珠团队与悬铃木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作为行道树之王,悬铃木生长快、耐修剪、抗污染,冠大荫浓,遮阴效果尤为突出,但“落果飞毛”容易导致路人过敏反应。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团队成员敢于探索未知,迎难而上,坚守了近30年,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兑现了科学家最本真的科研初心。

步入现代农业(园艺)综合训练中心(省级)智慧园艺玻璃温室,水质监测系统、智能植物生理检测仪、智能传感器、智慧控制终端、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等智慧农业应用情境吸引着同学们的目光。“双碳”背景下,智慧农业顺应绿色发展的时代潮流,依托信息技术,精准监测农业生产过程,推动农业生产绿色升级,显著提升农产品品质,从而兼顾了食物安全与地球健康。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学校依托学科优势,积极发展智慧农业,于2020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现代农业(园艺)综合训练中心(省级)智慧园艺玻璃温室,在相关教学和科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肖慧玲一边讲解智慧园艺玻璃温室的建设与使用情况,一边分享着科学家培育柑橘树苗、西瓜苗、番茄苗、草莓苗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农业不再传统,通过一部手机连接,人们就可以远程监控作物长势。师生们走在智慧农业情境中,亲身感受着现代智慧农业的魅力,让“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一马克思主义原理变得更加鲜活。

来到茶学基地,大家偶遇幼儿园小朋友现场采摘体验,让现场教学气氛更加活跃。陈奥俐从远古时期神农尝百草发现茶的故事讲起,又谈到茶的品种、种植、采摘及制作。面对园区内多达两百种的茶树,她耐心地引导大家如何辨别。同学们踊跃品尝嫩芽,感受春茶的清香。品茶悟人生,几千年来的中华茶文化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走出茶园,漫步在林荫道上,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与中华传统茶文化之间的碰撞,引发了师生进一步交流。动物医学专业7班的周宇坤谈道:“现代技术和农业相结合的方法,使得种植、灌溉、施肥更加精细化,作物健康生长,减少肥料污染,意义深远。”动物科学专业4班的黄子扬表示:“在参观过程中愉悦身心也增长了知识。华农一代又一代园艺人的努力浓缩在这一株株花卉之中,我们当代青年也应该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为农学的发展做出贡献。”生物工程4班的刘格菲认为:“一杯茶,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是中国人温润如玉的品行。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等待我们向世界介绍,让世界了解可爱的中国,是我们的使命。”机器人专业2班的程扬激动地说道:“本次现场教学课加深了我对学校的认识,体会到农业科技的巨大作用。”动物医学8班的于洪丽赞叹道:“这样的课我好爱!华农的花卉基地好多宝!”

在愉快的交流氛围中,任课教师郭琰总结道:“结合实践教学基地的参观以及三位老师的耐心讲解,大家对农业发展方式的进步和华农人诠释的科学家精神有了更深入的领会。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科技赋能农业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日可待。在中华文化的绵延中,科技赋能文化传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更好地推动人类文明与进步。”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本次现场教学正是基于“大思政课”理念,依托跨学科教学科研资源及创新发展成果,邀请跨学科专业的师生,与思政课教师形成教学合力,让书本与现实相结合,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把思政课讲透讲活,让思政课更接地气,更好地助力青年成长。

(通讯员韩慧姣  郭琰  摄影:韩慧姣)

【编辑:丁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