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走出心里的大山”,苏正民带凉山学生做客长江日报《面谈》  

回到家乡大凉山支教近一年后,25岁的苏正民带着5名大凉山学生回到武汉研学。4天时间里,学生们参观了辛亥革命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等地,也体验了大学生活。5月5日,苏正民带着凉山学生做客长江日报视频栏目《面谈》,和网友们分享了这次武汉之行的感受和收获。面对镜头,孩子们还为网友们带来了一首彝族民谣歌曲《不要怕》。

苏正民带凉山学生做客长江日报《面谈》。

过去是一个人,现在是一群人

记者:节目一开始,苏老师和同学们就为我们演唱了一首彝族歌曲,如果将歌词翻译成汉语,这首歌讲了什么?

苏正民:这首歌的歌名为《不要怕》。歌词大意是说,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天冷还是天热,无论是伤痛还是苦难,都不要害怕。鼓励大家心中要有信念,勇敢面对困难,克服困难。

记者:这次回到武汉是什么心情?和之前在武汉读书时的心情不一样吧?

苏正民:心情很复杂。之前是一个人走出大凉山,来到武汉求学,是抱着一个求知求学的欲望和心情。今天我带着5名学生一起来到我曾经生活过、战斗过的地方,带着他们看看山外面的世界,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感觉很不一样。

5年前来到武汉,是自己一个人来学习建设家乡的知识本领,今天是带着我的弟弟妹妹们出来。过去是一个人,现在是一群人。

记者:这次来武汉,你带着学生们去了哪些地方?

苏正民:我们去的地方还蛮多的,一是武汉的景点,像辛亥革命博物院、红巷、湖北省博物馆等,还有孩子们特别想看的长江大桥。二是带他们去了大学,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体验了大学生活,带着他们参观了教学楼、图书馆、小南湖、九孔桥等,还去了学校旁的小吃街。他们也参加了一些大学活动,以初中生的身份感受大学校园生活。

记者:孩子们有没有和你分享,想象中的武汉和看到的武汉有什么不同?

苏正民:在他们印象中,武汉很热,但是这几天,武汉的天气对我们非常友好,很舒服。来之前,孩子们都很熟悉武汉长江大桥,他们之前看过长江大桥的图片,这一次实地去看了之后,长江大桥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壮阔。他们没有见过这么长的桥,没有看过这么宽的江。


曲比依布(左三)做客长江日报《面谈》时收到了生日礼物。

那片山更值得我去坚守、去追求、去奋斗

记者: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你可以选择留在武汉,可以选择去北上广,也可以选择在任何一个城市,为什么选择回到凉山?

苏正民:人生是由很多十字路口组成。我以前读书的最大动力是希望通过读书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命运,带家人到西昌、成都或者更大的城市,带他们逃离村子,逃离大山。但后来经历了很多事情,遇到很多人,比如在我辍学后,来自天津的张俊兰妈妈一直在资助我,帮我回到校园。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很多扶贫干部从千里之外来到我的家乡,帮助我们脱贫,我也希望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

人生确实有很多选择,走了这条路永远会觉得另一条路更好。但我现在想得很清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有自己想去做的事情。对我来说,是党、是国家、是家乡培育了我,我的家乡正在进行乡村振兴,最需要人,我也想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回到家乡帮助更多人、去做更多的事,我认为这样的人生于我个人而言更有价值,也更有意义。

并不是说留在武汉或者是留在北上广不好,只是说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不一样,曾经沧海难为水,那片山更值得我去坚守、去追求、去奋斗。

记者:这次带孩子们来到武汉,你觉得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苏正民:初衷是带孩子们出来玩,放松一下,出去感受一下五一节假日的氛围。第二个目标是希望他们能够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看到他们,看到自己,再看父辈,能够感受到凉山这几十年的发展变化。我感谢我出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一个山里放羊娃能够来到武汉,来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接受优质教育。现在,这些孩子们很容易就能坐飞机、坐高铁来到武汉,他们其实又比我近了一步,相当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在党和国家的帮扶下,孩子们走出物理意义上的大山,已经不是难事。他们花100多元钱,坐两个多小时的火车,就能走出大山来到成都;能再从成都去武汉、去北京等地。

现在,我们更需要帮助孩子走出心中的那座大山。我也是从这个大山里走出来的,这几年做志愿服务,也接触了很多山里面的孩子。山里的孩子内心比较封闭、自卑,不敢去表达自己,不敢去主动探索追寻。

我们已经解决了物质上的贫乏,接下来我们要解决的是精神、思想、文化、理念的贫乏,这也是我未来回到凉山、回到乡村后会致力去做的事情,帮助孩子们走出心里的那座大山。

我们正处于乡村振兴的新阶段,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乡村不振兴,乡村不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没办法实现。

记者:在武汉这么多年,您觉得这座城市给予了你哪些力量,陪伴着你一路走下去?

苏正民:武汉是一座英雄城市,从过去的抗洪到后来的抗疫,无论是怎样的困难,武汉人都能乐观勇敢地面对,这也是我大学几年在武汉人身上学到的一种精神。未来人生的路还很漫长,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会遇到各种考验和挑战,我想我会把武汉人教会我的“不服周”精神一直记在心间,时时刻刻鼓励自己。

五位大凉山的孩子在长江日报48楼用手机记录武汉美景。

武汉研学坚定了孩子们的大学梦

记者:我们也请5位同学和我们分享一下,你们最喜欢武汉的哪些地方?

曲比依布:我最喜欢辛亥革命博物院。走进博物院后,感到很震惊,看到墙上有很多浮雕和图片。导游姐姐和我们说,这是一面“条约墙”,墙上刻着《辛丑条约》《马关条约》等,看到“条约墙”很心痛。走在辛亥革命博物院里也很感动,为了新中国,为了我们能有更好的生活,革命烈士前赴后继,为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参观后,我就在心里告诉自己,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做贡献。

麻卡布机:我最喜欢湖北省博物馆,我在博物馆里看到了曾侯乙编钟,还欣赏了编钟音乐演奏,音乐非常轻快,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厚重。我们还看到了越王勾践剑,后来我在手机上搜到了“卧薪尝胆”的故事,非常励志。我也要学习古人卧薪尝胆的精神,刻苦学习,改变命运。

马海马红:我最喜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前,我觉得大学离我很远,来了之后又感觉没有那么遥远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大、很漂亮、很干净,有许多足球场、篮球场,还有室内体育馆。这里食堂也特别多,食堂里有各地美食。大学的读书氛围也很好,走在路上,我们能看到哥哥姐姐们在草地上看书。走进图书馆,里面也坐满了人,而且非常安静,大家走在里面的脚步声都非常轻。我更坚定了要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决心,想要和他们成为校友。

周敏霞:我喜欢的也是湖北省博物馆。导游和我们讲,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因为地下比较潮湿,出土时木头已经腐烂,只留下了编钟。我们还去听了编钟演奏,非常震撼。

八九拉牛木:这次来武汉,印象最深的是去参观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当天,为我们解说的不是讲解员,而是一位三年级的小朋友。他得知我们来自凉山后,热情帮我们讲解,他才读三年级,但解说得特别好,让我看到了自己和他的差距。

支教老师和大凉山的孩子在长江日报48楼合影留念。

记者:我们也想听听,同学们这次来武汉的感受。

八九拉牛木:非常感谢老师们能带我们来,带我们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来到武汉,我体验到了“吃货”的快乐。我们去了很多地方吃美食,每一餐都很丰富。遇见的大学老师也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他们会和我们讲学习的方法,告诉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学习。今后我们也会努力学习,走出大山到更多的地方去看一看。

周敏霞:我对武汉的印象就是高楼特别多,建筑特别美,绿化特别好、湖泊特别多。这几天,我们一路看到了很多湖泊。武汉还有很多美食,每天早上起来,都有不同的早饭,中午的每餐饭也不重样,非常好吃。

马海马红:我印象深刻的是高新技术。我们住的那个酒店里,有一个送餐机器人,不仅会送餐,还会说话。

麻卡布机:武汉的大学非常多,漫步在大学校园,学生们都在认真学习,不管是草地还是操场,都能看到他们学习的身影。

曲比依布:我经常在短视频上刷到武汉。我记得有个视频里说,“在武汉,漫步在长江大桥上,感受武汉这座英雄城市”。非常感谢学校,让我能够亲身感受这座英雄的城市,让我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文|长江日报记者史强 张维纳 图|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视频|陈静茹 胡胜)

点击下图阅读更多>>>

【编辑:邓腊秀】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