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医生接力做同一件事,致力慢性呼吸道疾病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11日讯 近日,华中大同济医院呼吸内科主任赵建平教授团队的一项环境与肺纤维化发病的医学研究分别发表在呼吸领域顶级期刊《欧洲呼吸杂志》及国际著名期刊《自然·通讯》上,研究首次系统揭示环境因素介导肺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机理,开发出靶向MBD2和ACP5等治疗新方案,为肺纤维化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新方向。根据其中的研究成果,团队成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赵建平教授说,“还有许多的研究要做,只有潜心投入,才能有新的发现。”

与国家同舟,与人民同济。这一直是五代同济人不辱使命的历史担当。

作领跑者 建立武汉最早的传染病医院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结核病正流行,每100人中就有近2名结核病患者。“十痨九死”,给老百姓造成严重伤害。

随着爱国卫生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同济医院呼吸内科年轻的专家李晖带领着3位医生,率先成立结核病专病小组。

1955年,同济医院从上海迁至武汉,作为医疗骨干,李晖医生被委任协助兴建武汉市结核病医院,也就是最早的传染病医院雏形。一边建院一边开诊。当时,条件非常艰苦,他全身心扑在医院建设上,经常啃着馒头,过家门而不入,一年时间,体重掉了10多斤。

后来,李晖成了结核病医院的院长,主持、指导、创建湖北省系统的结核病防治体系,并提出了最早的治疗结核病原则,为现在国内广为应用的结核病治疗五项原则打下了基础。

李晖还发现矿工肺上的病灶不单是矿尘所致,是因为井下没有通风设施,长期呼吸煤烟的缘故,积极促成政府改善矿工的工作环境,几百万矿工的疾病得到有效防治。

医疗队下乡巡诊。

创造条件 与疾病“零距离”做研究

1972年,全国各地成立“呼吸四病”防治小组。我国呼吸学领域的权威之一、当时的呼吸内科主任段生福教授成为中南地区五省肺心病科研协作组组长,牵头开展肺心病防治和研究。

他带着年轻医生坚持定期下乡义诊,走遍湖北。从病因、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预防、临床治疗一点点做起。缺医少药的当时,他提出,通过中草药预防感冒,可以从源头上抑制肺气肿和肺心病的发生。

他主张实干,对年轻医生说:“不要太看重荣誉。研究工作只要做,慢慢地,就会有成果。”正如他说的,建立实验,完成整体动物、组织、细胞水平研究,日积月累,他们在慢阻肺、肺动脉高压、肺心病的基础、防治及流行病学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承担了“七五”“八五”……以至“十三五”等国家各类项目和计划,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等,取得丰硕成果。

奔赴一线 坚持做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研究

其后20年里,疾病图谱在变化,同济人的研究脚步从未停止。呼吸内科张珍祥教授说,“中国人口众多,临床研究入组的速度和效率是中国优势。我们要做属于中国人的研究。”

“下乡医疗”,带着临床课题去农村研究,成为同济医院医疗工作常态。中国的研究成果也被国外日益重视。

慢阻肺这种疾病,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被大家关注。于是他们跑到潜江市浩口镇做筛查,近200公里距离,没有高速公路,没有专车,他们带着干粮,踩着自行车或拖着板车,满载着纸质的病历出发了。

2个月,2.5万人筛查,他们查出2000多位慢阻肺患者,其中80%有吸烟史。戒烟或可有效控制慢阻肺发生。于是他们又变身为“戒烟”宣传员,画黑板报、写标语,成立戒烟协会。

30年烟龄的姜书记是当时村里的“戒烟标兵”。只因医生的一句话,“必须戒烟,要不然你会抱不动小孙子的!”全村人开始来监督,姜书记最终戒烟成功,如今,姜书记已经八十高龄,四代同堂,共享天伦。此时看来,当时的研究是非常超前的。

走街串巷,家长里短,他们还发现不吸烟的农村女性得慢阻肺的主要原因是室内燃烧秸秆又缺少室内通风。于是,他们又变身为“工程师”,改厨房修烟囱,建议烧煤气和液化气,一段时间后,效果显著。

医生们正在医疗查房。

生命接力 做健康中国传递者

就这样一棒接一棒的接力,同济人把呼吸慢病的防治工作重心一直放在农村。

2016年,徐永健教授建立慢阻肺规范管理多中心网络平台,覆盖全国8省市20余家医院,为慢阻肺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2020年,湖北省“323”攻击行动持续开展,同济医院成为“湖北省慢病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中心办公室”挂靠单位,中心主任赵建平教授、执行主任刘辉国教授带领团队继续开展着慢阻肺群防群治,防控基地覆盖人群已达10万人。

正是这样的一支梯队,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斗;2015年,阻止H7N9流感肆虐;2020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处处有同济人的身影。

(通讯员田娟 蔡敏 长江日报记者江梦晴)

【编辑:余丽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