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精神永恒。焦裕禄,永不褪色的名字,在新时代依然直抵人心、催人奋进。
5月15日晚,历时一年多数十次酝酿、打磨、编排、排练,由武汉音乐学院创作完成的大型交响原创组曲《永远的焦裕禄》,正式在琴台音乐厅迎来首演。
著名指挥家彭家鹏携手武汉音乐学院优秀创作、表演团队,用音乐艺术的独特语言,带领江城观众重温“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的感人故事。整场音乐会气势恢宏、激情豪迈,令亿万人民心中那座永不磨灭的丰碑熠熠生辉。
演出现场。记者胡义华 摄
作品由序曲《我问星空你走去哪里》、第一乐章《英雄意气》、第二乐章《焦桐成雨》、第三乐章《只此沙丘》、第四乐章《霁月追思》、第五乐章《魂飞万里》、终曲《初心使命永恒永远》等七个篇章依次铺开,分别从宏观、第一人称、亲历者、同事、亲人、党员和人民群众等多种视角切入,追忆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人民斗风沙、治盐碱的战斗、工作场面,讲述焦裕禄同志亲民爱民的感人事迹,讴歌一位位“焦裕禄式”的优秀共产党员前仆后继为人民牺牲、奉献的伟大传承。
演出以管弦乐队为主体,融合声乐、器乐、管弦乐、独唱、重唱、合唱、独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用人物“时空对话”和事件“重点聚焦”的方式,塑造真实、生动、感人的焦裕禄形象,表现和反映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苦历程。
早在1966年,武汉音乐学院前身的湖北艺术学院管弦系师生集体创作演出了交响诗《焦裕禄颂》,并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录制出版发行,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广泛影响。2022年,在焦裕禄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音乐讴歌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武汉音乐学院组成创作表演团队重新创作交响组曲《永远的焦裕禄》,以“歌颂、感动、奋进”为基调,讴歌永远的“焦裕禄精神”。
演出现场。记者胡义华 摄
作品于2022年9月入选2022湖北省文艺精品创作扶持专项资金项目,在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武汉音乐学院专门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的创作项目组。武汉音乐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胡志平介绍,学校集结方石、龚华华、贺磊明、李歌、陈泳汐等作曲系教授、副教授、博士,知名校友、作曲家,特聘教授、著名歌唱家、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奖教师,东方交响乐团、武汉音乐学院东方之声合唱团等组成“全明星”创作表演团队,旨在将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融为一体,力求将《永远的焦裕禄》打造成为思想高度、有情感温度、有大众宽度、有艺术厚度、有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
在演出中担纲序曲领唱的青年教师陈泳汐,刚刚荣获2023年湖北五四青年奖章。
演出中,陈泳汐从宏观视角,带领观众重温“焦裕禄精神”的伟大。“作品主题虽然宏大,但细节呈现十分充分,作为演唱者,每次演唱都不自觉地感受到精神洗礼,焦裕禄身体力行地践行共产党人的担当让我感动。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焦裕禄精神也将指引着我不忘从艺初心、勇担育人使命。”陈泳汐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武汉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李端阳表示,当前武汉音乐学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如火如荼开展,“焦裕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诠释,武汉音乐学院再次将“焦裕禄精神”搬上舞台,既是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更是用音乐艺术语言践行主题教育的最好注脚。
据悉,今年是武音建校70周年。建校70载,筚路蓝缕、树蕙滋兰,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创作了一大批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产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有温度、有格调、能催人奋进、能温润心灵的音乐艺术精品,发挥专业优势繁荣国家和地方文化文艺事业。此次大型交响组曲《永远的焦裕禄》的创作和成功首演,是武汉音乐学院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以“音乐党课”这一特殊的教育形式,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充分展现了武汉音乐学院在人才培养、艺术创作等方面的突出成绩,充分体现了武汉音乐学院牢牢把握高等教育和文艺工作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责任和使命。
接下来,武汉音乐学院师生还将通过进高校、进社区、进企业、进音乐厅等传播方式,弘扬和传播永远的焦裕禄精神,用音乐艺术的感染力、影响力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奋进新征程的力量,真正使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优质成果走出校园、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长江日报记者胡义华 通讯员陈莹)
【编辑:赵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