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短信骚扰:我获取了信息的便利,却不知“让渡”了哪些隐私

长江日报评论员李尔静

在QQ和微信普及之后,手机短信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可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关于短信的新闻却引发了大众的关注。许多手机机主反映,他们经常会遇到营销短信无法退订的情况。还有一些APP的推广短信,会在短信中附上机主朋友的姓名,以“你的朋友也在使用”为由,来吸引机主下载该APP。

垃圾短信的问题其实存在已久,在很早以前就引起了公众的注意。但是,不同于过去的广告短信带来的“骚扰感”,最近一段时间出现的推广短信让用户感受到的是“信息的不安全”。从未注册使用过的APP竟能准确地掌握个人的电话、姓名、工作,甚至私人朋友关系,难怪有不少人感叹:“我被大数据扒成了透明人。”

对比用户对私人信息泄露的抗拒,许多互联网巨鳄的行为却背道而驰。今年初,支付宝账单就通过默认勾选功能获得了不少用户的“第三方保存信息”的收集权。不久之后,百度董事长又发出了“中国人愿意让渡隐私交换便利”的论断。今年“五一”前夕,“微信提取被删除的聊天记录”的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榜。在互联网企业争相窥取用户信息的大数据搜索中,用户也许收获了一些便利,但同时,也收获了沉重的不安与深深的茫然。

而更让大众感到无奈的是,我们完全无法预料,大数据到底掌握了多少个人隐私,更无法推断,这些隐私将被以怎样的方式用于怎样的地方。我们所能得到的,只是私人信息已经被掌握的结果,或者让渡了隐私可以换取便利的回复。在大数据搜刮与个人隐私保护的博弈间,用户没有知情权、没有选择权,没有拒绝权,只剩下被动的接受。换而言之,在如今这个不公平、不对等、不透明的数据环境里,用户完全沦为了互联网企业“待宰的羔羊”。这样的局面维持久了,公众自然而然会形成对大数据的恐惧心理,对互联网企业滋生出不信任的情绪。

要想消除这类负面影响,互联网企业的唯一选择就是对用户坦诚。如实地告知用户哪些隐私被获取了,为什么要获取这些隐私,这些隐私又将被如何使用。让用户清晰地了解自己为了获得这些“便利”需要“让渡”哪些“隐私”,把模棱两可的表达方式转变为精准明确的解释说明,在一个足够公开、可以对话的互联网环境里建立起用户对大数据的信任。

【编辑:祝洁】

(作者:李尔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