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步丈量新线,待招商如初恋,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劳动美”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3日,武汉市表彰556名武汉市第十七届劳动模范。2日,湖北省表彰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武汉市75名先进个人获得殊荣。

这些优秀劳动者中的绝大部分,是一线职工和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在平凡的岗位的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向我们深刻诠释了“中国梦·劳动美”。

连日来,长江日报记者走进他们中的4人,记录他们的工作点滴,传递他们的劳动体悟。

向清河:常年巡线练出好体力,三次轻松跑完“汉马”

向清河(右)和同事探讨工作。记者李永刚 摄

每条新地铁线在轨道全线铺完之后,向清河都要把线路从头到尾检查一遍,为列车上线开跑做最后的准备。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被称为武汉地铁第一个每次都用脚步丈量新线的人。

今年53岁的向清河是武汉地铁集团首席专家,一直在轨道交通建设一线从事车辆、供电、通风空调、给排水、车辆段通用和专用设备等专业的技术、建设管理工作。今年的这个5月,他获得了2018年湖北省劳动模范的称号。

“我很少在办公室待,主要精力都地铁工地上。”向清河对长江日报记者说,“手电筒随身带,劳保鞋常备车上,我最长一次在隧道内连续工作了13个小时。”

了解向清河的人都知道,2012年,在2号线开通前,他的足迹从江北的常青车辆段到江南的光谷地区都能找到。在全线网关键的点位和167个车站,大家都能看到过向清河的身影。他说,地下的事情容不得半点马虎,哪怕是掉在轨道里的一根细小铁丝,如果没有及时清理,一旦轨道通上电就会可能造成短路,发出像“放炮”一样的巨响。为此,向清河常常在黑暗的隧道里,打着手电筒带队步行检查,认真排查每一处隐患。

常年奔走在一线的向清河体重只有50公斤,而且练出了超强的体力。他连续三年参加了武汉马拉松比赛,每次都轻松跑完了全程。

现在,向清河最关心的事情就是7号线的越江隧道。虽然单侧隧道已经贯通,但紧接而来的任务异常繁重,为了确保年内7号线按时开通,向清河在脑海中不断盘算应该如何合理组织各专业的施工,如何安排车辆试跑,实现最大程度节约时间。(记者张晟 郭佳 通讯员袁永华 雷添添)

周永和:吻合误差要以毫米计算

周永和 记者周迪 摄

5月3日,周永和匆匆从青岛返回武汉,这个“五一”他在紧张的施工现场度过。一个多月,周永和一直在青岛某项目基地负责安装任务,“这个项目安装技术难度有点大,必须在现场盯着,不能出丝毫差错。”周永和说。

在去年“五一”期间,长江日报记者采访周永和时,他同样没有休息,在广水武胜关风电项目负责运输与安装。

今年43岁的周永和,是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武船重型装备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管理部一名起重工,中央电视台2016年10月的《大国工匠》专题,报道了周永和巧手拼就世界最大“天眼”。

2015年“五一”刚过,周永和就接到担任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反射面板的吊装拼板工程的生产主管任务,当年5月3日就赶到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境内“FAST”项目基地。2016年9月25日,FAST落成启用,周永和稍稍松了一口气,500多个日夜,他和他的团队吃住都在那个偏僻的山沟里,精确拼接起40多万块反射面板,组合起一个真正的世界级工程。周永和成了世界级工匠。

FAST被称为“世界天眼”,是用40多万块小反射面板组装成规格不一的4000多块大反射面板,其中单片最大面积约120平方米,最大重量超过1吨。把它们一个个起吊数十米高,空中运送数百米,下落安装,不能有一点磕碰污损,面板相互间的吻合误差不能超过3毫米,安装难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周永和团队经过反复讨论、运用多种工程软件不断校核,对多种新型设计进行试制、试验,最终完成了缆索吊、转运机车、中心小环梁、柔性吊装系统等各种吊装设备设计、制造及安装器具的选型和采购任务。其中,创新采用新型液压盘式制动器,使吊装设备运行中承载索不会松动、滑脱;创新设计的双吊耳吊钩可简单快捷地实现反射面单元空中二次转接;研发制造专用反射面单元吊具,用于反射面单元的吊装精度及姿态调整。周永和创新设计制造多个吊装神器。500多日日夜夜下来后,周永和已经轻车熟路,“每一块面板编号多少,在什么位置,尺寸大小,我闭上眼睛都能说出来”。周永和说。(记者汪文汉)

王少峰:用“恋爱精神”跑招商

王少峰 记者周迪 摄

“这次有幸被评为劳模,让我十分惶恐,这是对我的激励,也是一个新起点,我将再接再励,为武汉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接到领奖通知前,武汉开发区通航产业园招商部副部长王少峰正往来于广东、辽宁、山东等地,寻找招商项目。

37岁的王少峰曾是一名武警战士,2010年转业到地方。2015年,武汉开发区成立通航产业园,王少峰调到园区从事招商,如今已有3年时间。

刚刚接触招商时,王少峰毫无头绪,他利用业余时间拼命“补课”。为寻找项目来源,他带领招商小分队,不分白天黑夜,通过上门拜访、电话、QQ、微信等多种方式,对接潜在投资企业。2个月的时间,他搜集整理相关企业信息100多条,不放过任何一条信息。

2016年5月,在一次电话中,王少峰偶然得知,荆州沙市机场即将搬迁,他立即联想到,该机场是否有驻场通航运营企业、这些企业是否需要搬迁。于是,他快速与机场方面取得联系,第二天一大早就赶赴荆州展开招商推介。经过多轮对接,与该机场驻场多家通航运营企业达成投资意向。

招商是一个艰苦细致的工作,从一条信息,到一个实实在在的项目,要花费大量的心血。自从从事招商工作以来,王少峰没有休息过一个周末和节假日。由于压力大,长时间饮食不规律,王少峰患上了肠胃病。有一次跟踪项目到了关键时期,王少峰硬是带病高强度工作了一个星期,项目签约结束的当天,他终于撑不住,住进了医院。艰苦的工作也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去年11月,“世界飞行者大会”期间,通航产业园一天便签下19个项目,总投资1350亿元。

“干好招商,要始终抱着恋爱精神,‘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王少峰笑道。(记者康鹏 通讯员张敏)

李钢:“红色物业”让棚改区居民过得舒心

李钢 记者周迪 摄

1998年,在深圳闯荡6年后,29岁的李钢回汉创立了嘉信物业。从为武钢宾馆提供保洁服务做起,企业一步步壮大。20年过去了,嘉信物业发展成国家物业管理一级资质企业,拥有员工千余人,去年被评为全市“红色物业五星级企业”。昨日上午,董事长李钢在武汉剧院披上了武汉市劳模的绶带。

青山区是老工业基地,有华中地区最大的棚户区,青和居社区就是棚户区改造后建成的武汉市最大的公租房小区,共有5235户。

面对居民老年人多、困难群体多的实际情况,李钢带领嘉信物业的员工,在工人村街党工委领导下,与社区居委会、业委会一起形成“三方联动”,共同为社区居民营造舒心、开心的生活环境。

按照打造“红色物业”要求,嘉信物业建立了党支部,目前共有党员63人,“红色物业”大学生20人。物业与社区开展“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青和居红色物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兼任社区副书记,物业管理员与社区网格员都是社区“天天敲门组”成员,共同入户关爱空巢老人和残疾人。

“推进‘红色物业’,实行‘三方联动’后,物业管理工作更好做了。”李钢说,“比如清理楼道里乱堆放的杂物,以前物业去清理,可能居民比较抵触。现在有社区和业委会的人一起去,就好开展多了,其实最终还是居民受益。环境好了,消防通道也通畅了。”

近两年来,嘉信物业对青山区7个保障房小区投入200多万元进行环境整治、设施维修等,推进项目经理接待日和党员“相约星期四,谈谈心中事”承诺践诺活动。业主的抱怨少了,笑脸多了,争吵少了,感谢多了。(记者李锐 龙京 通讯员张雯)

【编辑:朱艳琳】

(作者:张晟 郭佳 汪文汉 康鹏 李锐 龙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