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清华附小学生发布5篇研究报告,难道写作业也要“拼爹?

环球时报 熊丙奇

清华附小2012级4班最近火了。该班级的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当小学生遇到苏轼”在朋友圈被刷屏。原来,这个班级的同学利用假期时间,进行了以苏轼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微信公众号展示了5篇研究报告,引来很多网友围观。

有网友质疑,小学生能搞什么课题研究,这不是搞形式主义吗?还有人担心,小课题研究或不是学生自己做,而是家长代劳。假如小课题研究今后成为“小升初”的评价材料之一,那么这会演变为新的“拼爹游戏”。

其实,组织小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初衷是不错的。这也是国外发达国家小学非常普遍的教学方式。老师布置学生做一个小课题研究,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团队,收集资料,进行调查、分析,撰写报告,然后在班级做陈述、答辩。这种小课题研究,对培养学生的兴趣、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在的问题是,出发点是好的,但路容易走偏。正如我国幼儿园为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给孩子布置一些手工作业,结果最后全落在家长的头上。学生的动手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反而增加了家长的负担。

笔者以为,改变这种局面,需要注意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小课题研究也好,幼儿园作业也罢,都不是要求学生做出什么有创新价值的成果,而应重在过程。因此,老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要适合学生(有能力、有条件),而不能追什么热点。这次清华附小的小课题研究,有的小学生选择“大数据”,这令网友觉得这类小课题只适合城市孩子、城市家庭。

其次,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不能过分看重成果本身,而应该关注孩子的参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父母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但不能越俎代庖。现在,一些大学自主招生把论文、专利作为入围条件。有的学生自己根本没有进行研究,而由父母托人发表论文、买卖专利。教育部已明确这类行为是高考作弊,一旦发现,不但要取消自主招生资格,还将视为高考作弊处理。

小学、中学都应明确开展小课题研究的目的:不能用来展示学校的办学政绩,也无须以此来评价学生。学校应该重视学生通过小课题研究培养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尤其要避免把那些制作精美,一看就超出学生能力的作品作为“成果展示”,这会对学生、家长做出很坏的示范。幼儿园也要避免幼儿作业“成果化”,否则最后都变成家长的事。比如,幼儿根本不会制作PPT,用PPT交上来的作业,显然就是家长做的,这类作业还不如孩子涂鸦的作业有意义。(作者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原标题为《如果写作业也要“拼爹”》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