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黄陂区前川三中校长孙章辉 记者彭年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5月7日讯 距离中考还有四十多天,又到了家长们焦虑的时候。5月4日,黄陂区前川街第三中学校长孙章辉做客《长江日报》校长读书分享会,面对家长们的困惑,分享他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心得:教育没有最好,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好教育。
不要为了面子而择校择班
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中,作者提到昨天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是教师“心中有书本、眼中无学生”的教育;而今天的教育则应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即教师“眼中有学生、心中无书本”的教育。“要实现教育支持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就需要我们告别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转而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孙章辉说,教育已经从过去的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绝对主导转变为三方共同合作。青少年健康成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家庭、学校、社会、个人自身,家长不能认为好学校、好班级必然会带来好未来,这是盲目和焦虑的体现。
“从教三十多年,听过不少因为家长一意孤行而导致孩子偏离正轨的故事,让我们作为教育人感到很心痛。”他表示,初中阶段是学生为人生发展奠定知识基础的重要阶段,又是人生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有了自己的看法,他们面临着身心状况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家长不再适合坚持绝对权威。
今年的九年级学生毕业考试即将来到,在填报志愿时,孙章辉对家长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择校要理性。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价值观、个性、学习成绩、学习特点都有很大差异,家长不能只顾自己的心理感受或为了面子去与人攀比,而应了解自己孩子的真实成绩、想法,了解不同学校的特点,理性选择。
不赞成砸锅卖铁搞教育
“有家长咨询我,该不该把孩子送国际学校、送出国?我告诉他,这要取决于读国际学校、送出国对自己的家庭意味着什么。”孙章辉说,他不赞成家长倾囊而出,举全家之力将精力和金钱都砸到教育上,为孩子提供与家庭经济实力不匹配的教育。
他表示,如果给孩子报兴趣班、报学费高昂的学校,对家庭的生活质量没有太大影响,家长和孩子都能从中获得快乐和满足,那就没有问题。如果因为上学让全家节衣缩食,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要克扣,那会对家长和学生双方都造成心理负担,反而不利于学习。
孙章辉说,他曾经听过一个案例,父母将所有的收入投入到教育上,虽然工资微薄,但给孩子报了很多培优班,对他寄予非常大的希望。在一次大考前,这个原本听话的学生突然离家出走,三天未归,也错过了考试,最后通过警方的帮助,家长终于在一家书店找到了正在看书的他。原来孩子对这次考试没有信心,觉得愧对父母的培养和期望,在沉重的心理压力下选择了逃避。“学习不应该负重而行,而应量力而行。”
陪伴孩子成长要有“三心”
有家长问,孩子进入叛逆期不好管,怎么办?孙章辉说,初中阶段是由小学阶段向高中阶段过渡、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易出现问题学生、辍学学生,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厌学、离异家庭、早恋、网络游戏等是主要原因。
“在孩子成长阶段出现一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他表示,孩子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出现问题如何归因、如何面对、如何解决。
他曾遇到一位学生,孩子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平常由爷爷奶奶照料,属典型的留守儿童。孩子父母回家较少,得知初一期末考试孩子成绩下滑很多后非常焦急,特地到学校请教。他告诉家长,孩子在初中变化大、可塑性强,小学比较乖巧,初中有点叛逆很普遍,如果条件许可,最好由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有利于孩子成长。毕竟隔代陪伴、抚养有不便的地方。家长听后回家商量,留一人在家,付出很多,孩子变化很大,特别是感情上与父母融洽了,成绩进步很大。
“我经常跟家长们说,我们从不怀疑家长对孩子的爱,但对孩子的爱最主要方式是陪伴孩子成长,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可多观察,有些异常要及时抓,反复抓,抓反复,用爱心、耐心、细心陪孩子成长。”
择校要问问孩子的意见
家长:我的孩子读初三,每天做作业到十一二点,我觉得他睡得太晚,这会影响他的健康和学习吗?
孙章辉:家长们可以观察一下,孩子做作业到十一二点,是真的在高效学习,还是因为磨洋工、混时间。初三冲刺阶段,学习时间长很正常,也需要全力以赴,如果孩子确实是在认真地努力,且第二天上课不打瞌睡,可以让他们学。如果是在拖延时间,那家长可以劝他们早点睡,以免影响第二天的课堂效率。
家长:我在考虑给孩子择校的问题,到底应该以什么标准来选择呢?
孙章辉:教育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不是说上了好学校就一定能成功。家长最好仔细评估孩子的能力、性格、喜欢的教学方式,并全面了解目标学校的老师和教学风格。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不是说最好的就是最适合的,当然,也一定要问问孩子自己的意见。
《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著
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无论是倡导工匠精神,还是重视管理效率,都能从中受到启发、汲取力量。
《成就孩子一生的68个好习惯》李晓蕊著
让优秀成为习惯,习惯决定成败,这本书从生活、学习、处世、行为等方面较全面地介绍如何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从而让孩子终身受益。
《怎样让孩子爱学习》赵丽琴著
这本书介绍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7种策略,具有较强的时代针对性、操作可行性,值得教师、家长阅读、交流、借鉴。
(记者陈晓彤 通讯员蔡育平)
【编辑:施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