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遗憾这次弥补了,“95后”女医学生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生命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6月3日讯(记者黎清 通讯员宁亚飞)“从此以后,世界上就多了一个和我‘血脉相连’的人。”近日,26岁的“准儿科医生”余书婷对这一次成功捐髓救人甚是欣慰。经历两年前那次未能成功捐髓救人的遗憾后,此次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算是她真正从医前一次特殊的“岗前培训”。

26岁的余书婷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当初填报高考志愿时,父母并不同意她学医。但是救死扶伤是她从小的梦想,她还是毅然决然地报考了医学系,并成功入学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大一时,余书婷在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中看到了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招募信息,便报名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21年7月,余书婷接到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通知,有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尽管那时她正备考执业医师,但还是积极配合骨髓库工作人员做各项前期体检工作,只是后来因患者病情变化,移植工作不得不终止,而那一次半途搁浅的捐髓,因没能成功挽救生命让余书婷倍感遗憾。

今年4月,在毕业答辩、规培结业、找工作就业最紧张忙碌的“毕业季”,即将硕士毕业的余书婷又接到了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配型成功的通知。

余书婷说:“作为一个医学生,能够在正式执业前亲自挽救一条生命,我觉得很幸运。”她克服各种困难,坚持配合移植工作。

余书婷的导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姚宝珍教授得知她的义举后,也给予她全力支持。5月24日,研究生论文答辩通过的当天晚上,余书婷就收拾行李入住酒店,为造血干细胞采集工作做准备。

在接下来的5天内,余书婷每天要打两针动员剂,两侧手臂都插着很粗的针头。她不仅要忍受每天两次缓慢皮下注射的疼痛,还有打针之后的低热、腰椎疼痛等症状。

5月29日捐献时,余书婷在床上躺了5个小时,其间为了保持血液流动速度,不间断捏了5个小时的“皮球”,但她表示:“能够拯救生命,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当日13时20分,余书婷成功捐献了200ml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全国第15313例、湖北第57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余书婷说,本次造血干细胞捐献是自己真正从医前一次特殊的“岗前培训”。“从此以后,世界上就多了一个和我‘血脉相连’的人,这真的很神奇。希望这位不知名的患者能够早日康复、好好生活。我也会铭记自己学医的初心,努力帮助到更多的人。”

【编辑:余丽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