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22日)上午,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了“武汉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介绍“十三五”时期全市碧水保卫战取得的成效。武汉市水务局现场发布了《2020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全市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会上透露,武汉市劣五类湖泊数量由2019年的30个减少为2020年的6个。
2021年3月22号是第二十九届“世界水日”,3月22—28号是第三十四届“中国水周”。武汉将在本周举办“中国水周”系列活动,集中展示武汉市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取得的成效。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阎忠宁介绍,2016年以来,武汉市高位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多措并举,全面统筹推进碧水保卫战各项工作任务。阎忠宁:
“全市15家省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按照规定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全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和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分别达到97.67%和99.81%。全市专业集装箱码头、滚装码头、砂石集散中心完成了船舶生活污水接收箱、船舶油污水接收箱配置。”
“十三五”期间,武汉市在全国首创长江汉江武汉段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机制。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污水处理厂基本实现现状集中建成区全覆盖,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稳步提升,污泥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置。
武汉市水务局副局长程建军介绍,“十三五”期间,武汉市水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河湖健康逐步实现良性循环,亲水、节水、爱水、护水的良好氛围日益显现。程建军:
“十三五期间,全市新改扩建15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82.5万吨/日,污水处理总规模达461.5万吨/日,新建污水管网1755公里,“一张干网全覆盖”的格局基本形成,污水处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截至2020年底,武汉海绵城市建成面积达179平方公里。除此之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成效也逐步显现。程建军:
“十三五期间,我市水环境治理逐步从形态保护向综合治理转变,全市水环境稳步向好。全市劣Ⅴ类湖泊数量逐年下降,由2019年30个下降至2020年的6个。完成全市建成区内的65个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并巩固成效,2020年通过省联合检查验收。”
《2020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显示,2020年,武汉市11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达标率72.7%,全市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未来,武汉市将继续全力推动河湖水环境治理,保障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阎忠宁先生:
“2021年,我市将进一步深化水环境流域治理及生态系统保护的要素,注重水生态保护修复,系统统筹生态流量、自然形态、水生生物多样性等因素,推动河湖水环境从“达标”向“健康”提升。以更大决心、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深入推进碧水保卫战,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奠定基础。”
湖北台记者叶建恩
编辑周漫、王伟
请输入验证码